(六)茅乡水情(下茅家埠村——初次编写时间:年3月12日):
上香古道出口、下茅家埠村入口、茅家埠牌坊——古寺遥通,中天竺又上天竺;长堤回望,里六桥连外六桥。(戴盟撰)——里、外六桥无疑是苏堤和杨公堤上各自的六桥,而遥通天竺的古寺则当是灵隐寺了。
茅家埠村是西湖区西湖街道所辖的一个村,茅家埠水面之西即为茅家埠村,分为上茅家埠和下茅家埠。年湖西综合保护工程建设中,缩减下茅家埠村的规模,按照西湖传统水乡村落和古香道的格局进行整治调整,使其成为上香古道上重要的空间节点。
《武林旧事》记载,旧时在此居住的大多是茅姓人家,以采茶养蚕为生。又由于这里是前往灵隐寺上香的香客们弃舟登岸的码头,因此每逢上香祭祖时节,四面八方的人水上而来,这一带因此商埠云集,酒肆茶楼林立,热闹至极。
据说,现在茅家埠村里户人家,没有一户是姓茅的,那为什么会叫“茅家埠”呢?据是村里的文化人92岁的杨光老先生介绍:村里姓“茅”的没有,但是有姓“毛”的:“明朝的毛文龙啊,就生在茅家埠!我书里没写,但是个厉害角色。开始是小兵一个,后来一路当上了平辽总兵!后来么,被袁崇焕一刀斩了。”“现在村里有两个大牌坊,一个湖光牌坊,一个红光牌坊。以前牌坊底下唱大戏,有一出戏说的就是毛文龙在茅家埠吊孝的事。”“村里人记着他,就叫了茅家埠。”但此说法,尚属戏说而已;毛文龙和茅家埠的关系,谁也说不清,也没办法考证。现在村里的四个大姓,分别是马、孙、杨、赵。其中,杨家和马家,是从丁家山迁过来的。
相对有说服力的——此处以前茅草多、还是码头,所以叫做“茅家埠”。据村民阿庆说,茅家埠这个名字的来历很简单,“以前这里是船码头,茅草肯定多,所以就叫茅家埠”。
据浙江大学退休老教授、杭州市地名专家委员会委员候慧粦说:古代时茅家埠一带是西湖边众多船埠中的一个,名字就是那个时候起的,和它同一批的,还有赤山埠,也是以码头命名。到了宋代,茅家埠曾叫茆家埠,读起来是一个音,但字变了。为什么?史料里没有记载。明代时,这里又改名叫毛家埠,还有人叫毛家步。这两个名字的由来,候慧粦的说法,倒是和杨光有些像。候慧粦说,毛文龙死后,他的幕僚认为,应该送回杭州老家,就选了茅家埠下葬。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就叫成了毛家埠、毛家步。后来,西湖湖西水面渐渐淤浅,茅家埠作为船埠的作用逐渐消失了。不知道为什么,村子的名字又改了回去,叫回了最初的茅家埠。
经过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茅家埠村成为游人如织的西湖边难得的清幽之地,沿着木板搭起的宛转小径漫步于疏竹丛苇间,或是在茅草亭中静坐听风,“淡妆”的西子便活现在眼前。大片的桑树林、果园,以及开阔的水面景观展示了江浙水乡的田园风光。
绿树掩映之中景点众多,且静谧幽深野趣横生,或疏竹丛苇间追逐嬉戏,或茅草亭中静坐听风,是繁华都市中难寻的情有之地。茅家埠村已经成为杭州农家餐饮和农家茶楼的又一旺点,是不想远行的杭州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常去之处。
(1)百茶汇(下茅家埠11号)
百茶汇自然离不开茶,但与其他景区茶楼、餐厅不同的是,在百茶汇,几乎所有的中国名茶,你都能喝到。百茶汇里的中国名茶精品馆汇集了中国各地名茶。西湖龙井自不必说,信阳毛尖、云南普洱、*山毛峰、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等中国名茶以及平阳早香茶、景宁惠明茶等浙江名茶,在这里都落了户,“我们是通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当地*府,联系到每一种茶在当地最有声望的商家,然后引进到我们这里。”百茶汇常务副总王忠晨说。
中国名茶精品馆的营业员,都是由百茶汇统一招聘培训的、有茶艺师资格的美女。你可以在精品馆选择一个摊位坐下,免费喝上几杯,欣赏一下茶艺美女的表演。在百茶汇,经常可以听到店家自豪地自我介绍:“我们是杭州城离西湖最近的餐厅。”
百茶汇三面环湖,街区内桂花、橘子、石榴、香樟各种树木环抱,还有古桥、古凉亭、荷花荡、芦苇荡。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的确是吸引茶客、食客的一大亮点。“这里的每一家店家,各有特色。装修环境、菜肴出品、服务、卫生设施,都是按照市区大酒店的标准。”王忠晨说,“看美景、闻桂花、品佳肴、喝名茶,视觉、嗅觉、味觉,全有了,这是我们金秋的主题。”
(2)清溪余韵(下茅家埠12号):
清溪余韵餐厅就在茅家埠的都锦生博物馆旁边一点,该餐厅菜肴风格为家常菜、私房菜、精品农家菜等大众口味菜,一直以来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价廉物美,适合各种高、中、低消费群体及团队、会议用餐。门口有写在黑板上的菜单,还有他家获得的荣誉。
该餐厅的名字具有与众不同的感觉,店面挺大、餐厅装修风格温馨高雅,有庭院还有水上舞台。整体是四合庭院式,再配上古色古香的窗台楼阁,更显古韵。推荐这里的小包厢,尤其是2个临湖的小包厢,虽然视野没有醉白楼那么开阔,但已经很不错了,再加上书香的装饰风格,坐在这里品茶论道更显雅致。
清溪余韵离醉白楼不远,散步过去,大概也只有五分钟左右。如果开车过去的话,过了牌坊后有景区停车工作人员给一张写了时间的单子,说是到里面吃饭,可以继续开进去。路边有划线车位。周末的晚上,车位富足。吃好饭在单子上盖个章,出来交给工作人员就可以免停车费了。
(3)临湖居(杭州市西湖区下茅家埠31号)
杭州临湖书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立于年12月02日,注册地址在杭州市下茅家埠31号,主要从事服务:餐饮管理,展览展示服务,会务,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除演出及演出中介),企业管理咨询,投资管理(除证券、期货),物业管理,其他无需报经审批的一切合法项目。临湖居对外主要经营会务、珠宝首饰展销等。3万/日租——临湖居内照,笔者溜进去参观了下,四周窗外处处景,好去处!
(4)都锦生故居:
一代织锦之王、爱国实业家都锦生的故居。在西湖西进工程中,故居以文物的形式出现在西湖以西,与那些凝聚了他心血的灿烂织锦一起,在淡荡的水云之间彰显于世人面前;与盖叫天故居一起,被视为湖西山区最具纪念意义的历史遗存。
都锦生故居建于20年代,位于风景秀丽的茅家埠,属中式花园别墅,砖木结构,大花园,绿篱环抱,建筑立面装饰简洁,注重实用,内部方正对称,上下两层四开间,一楼房间可作会客用,二楼作卧室,房屋南北通风,冬暖夏凉。
年6月3日笔者曾经到此游览,当时的情景是:故居的门牌已经斑驳不堪,难以辨认。大门紧锁,“繁昌制罐业有限公司”表明着老屋现在的功用。一楼是制罐公司的办公室,他们即将搬出。屋子左侧,楼梯蜿蜒而上,摇摇欲坠。这里曾经住过十几户居民,墙上随处可见孩子的涂鸦之作。二楼废弃已久,灰尘与破烂的什物蛰伏在各自的角落。角落的一个房间,只挂着一把象征性的小锁头———事实上,它是依靠缠绕其上的铁丝来维持锁的功能的。屋内,墙上贴了一张笔迹工整但童稚毕现的“忍”字座右铭,几幅球星图片,一旁的年历上写着年。推开后窗,一汪池塘正碧绿着,蚊虫上下飞舞。
下半年整治修缮,设立了都锦生故居纪念馆,由入口、祖屋、作坊(工厂雏形)及纪念室、陈列室几部分建筑组成,展示都锦生的生平事迹和丰富的江南丝绸织锦文化,成为西湖区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今日(年3月12日)旧地重游,建筑风貌焕然一新,文物古董处处可见。都锦生故居是杭州西湖湖西景区最具纪念意义的历史遗存,展示都锦生的生平和丝绸文化。建筑群按都氏后人的回想而修复、建造,由祖屋、纪念室、作坊(工厂雏形)、展卖厅等建筑组成,体现出浓郁的杭州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真实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貌。
都锦生故居纪念馆仿照旧居,内容还是非常完整的,可观赏性非常好。比如蜡像、比如工艺流程的介绍、比如织锦的收买、摆设都还比较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既简单、朴实,充满了民族的气息,又流畅、清晰,充满了现代的气息。四周挖成水系构成半岛状,有西湖典型的水村景状。村进口按照中国传统的风水习气,移植一棵大香樟树。
一代织锦之王、爱国实业家都锦生的故居。在西湖西进工程中,故居以文物的形式出现在西湖以西,与那些凝聚了他心血的灿烂织锦一起,在淡荡的水云之间彰显于世人面前;与盖叫天故居一起,被视为湖西山区最具纪念意义的历史遗存。
(a)祖屋:
门联——子孙贤矣族将大;兄弟睦兮家必兴。
中国传统的民居,展示了都锦生先生少年时期和创业的生长环境。作为上香古道的重要节点,修复后的都锦生故居在陈设布展、充实内涵后作为名人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博物馆中的许多陈设带着浓烈的时代印记:毛主席像、斯大林像最为引人注目———前者在文革期间是游行队伍必备,后者则曾作为国礼馈赠给苏联人。
(b)第一展厅:
都锦生先生经历了艰苦创业,蓬勃发展至因战祸而毁于一旦的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在此以都锦生先生的生平事迹来展现他的崇高品质和民族气节。
(c)第二展厅:
该建筑是都锦生先生所建的,现为市文保点。原为家庭生活起居的场所。现在此重点展示都锦生先生的创业历程。
(d)作坊:
年都锦生先生在此开工织造,并在家门口悬挂“都锦生丝厂”招牌。采用自产自销、产销并重的经营方式。蚕茧经过精练、染色、翻丝、并丝、捻丝、定型、整经、摇纾等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工序才能织成织锦。现模拟展现都锦生先生办厂初期织锦作坊的场景。
(e)展卖厅:
年都锦生先生在家中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此商店和“作坊”一起形成了“前店后坊”的格局。现模拟展现了当时“前店”的经营场景。
(f)都锦生先生创业经历回顾:
(都锦生先生)
杭州都锦生(-)故居位于西湖区杨公堤附近的茅家埠。
年农历正月22日,都锦生出生在茅家埠的一栋老宅里。
年,都锦生就读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毕业后留校任乙种工业(艺徒班)教习。在学校实验工场轧制花版,经反复钻研,绘制成一幅意匠图,也是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师生们见了,织锦上栩栩如生的画面,个个惊叹不已,原来,美丽的西湖风景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亲戚宋春源与钱庄宋锡九支持下,都锦生购置一台手拉机,雇工人一名,妻子宋氏兼管原材料和财务。自年5月15日始,在茅家埠家作坊里,开工织造丝织风景画。
(都锦生九溪十八涧)
杭州自古繁华,向有“丝绸之府”之誉。南宋时,城里一派"都市民女,罗绮如云"景象,时称"宋锦",也就是织锦。织锦指有花纹图案的丝织品,成品富丽华贵、色彩斑斓,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然而,人们用织锦只作为服装面料,从没有用来做装饰品。此时,都锦生产生了一个念头,西湖那么美丽,为什么不能将它的风光用丝织表现出来呢?
二十年代初,茅家埠是天竺进香的必经之地,游船到了埠头,从这里上岸到天竺。有一天,忽然拥挤起来了,大家争相传看,西湖风景出现在织锦中是如此光彩夺目,不一会工夫,都挂在门檐一根绳子上的几十幅织锦画,已被争购一空。
我国自古就有织锦业,只是历代以来,织造形式变化不大,仍停留在缫丝和织造两个领域,前者是粗加工的原料市场;后者虽有精加工,却着眼于丝绸面料市场。由此,都锦生知道,织锦工艺不同于织绸,需要采用两种以上彩色丝线,由经线、纬线交错提花织出多重织物,才能使成品的锦织精美绝伦。
都锦生在继承传统杭州织锦工艺基础上,创新改进,研制出五彩锦绣,经纬起花丝织风景画等工艺,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表现形式通过织锦工艺体现出来,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在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西方人见到了都锦生带来的中国古代画家唐寅的名画——《宫妃夜游图》织绵画。
(唐寅/宫妃夜游图)
有人说,丝宛若水,在都锦生手中,成为栩栩如生的图画,跃然眼前。他的丝织画品在国际博览会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引起了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