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深山老林路遇幼蛟
TUhjnbcbe - 2021/2/22 10:05:00

曾听大伯说过,当年他在东北长白山的原始森林中曾见过未成型的蛟。
  那年大伯在东北的山林中采药,想采一支百年人参。东北有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虽说人参多,但采参客也不少,要想采到一支品相好,年份老的人参得往深山老林中寻找。挖参通常在二十四节气的谷雨后、白露前,也就是每年的四月份到九月份之间。
  进山采参时,一般是多人搭伙,称为“拉帮”。但也有一个人进山采参的,人们把这种独自进山采参的叫“单棍撮”。
  “拉帮”一般都是三、五、七单数人结伙,叫“单去双归”,人参也顶一个人,预示会采到参。进山时,有一个大伙都信得过、且有丰富放山经验的“山里通”当把头。进山前,大家首先要拜山神。据传说,早年间有孙良、张禄两个人结伙走山,挖了许多棒槌,但粮食吃光了,在准备下山的前一天,张禄却走丢了。孙良不肯丢下朋友,自己逃活命,在山林里忍饥挨饿,找了七天七夜,饿、累吐血而死,孙良后来成了走山人的保护神“老把头”。采参是一个特别危险的职业,原始森林中地形复杂,蛇虫猛兽众多,长白山天池水怪事件至今是未解之谜,甚至有不少灵异事件,所以采参人在进山前都会举行一个简单的祭拜仪式,求山神爷的保佑。
  入山时,采参人都带着食物和炊具。进山后的第一件事是选好地场,在窝风向阳山坳里用树干、树皮搭个窝棚,以备居住。除了搭人住的窝棚外,还得再搭个小窝棚,这个小窝棚是用来供奉山神爷的,这是挖参这行特有的规矩。因为深山老林气候变化无常,野兽时常出没,为了保证挖参顺利,供奉山神是件最大的事。
  寻找人参时,采参人排成一排,手中握着索拨棍,慢慢向前搜索。排中间的人叫“挑杆的”,一般都由把头或经验丰富的人担任。搜索过程中,如果有人发现了人参,就要大声喊:“棒槌!”,这叫“喊山”。把头接问“什么货?”发现人瞅准以后就要立即回答,说出几品叶。然后,大伙接着说“快当!快当!”,这叫“接山”。

什么叫几品叶呢?品叶是识别人参年份的最为简单的方法。一年生的人参由三片小叶构成,俗称“三花子”;二年生的由五片小叶构成,形如人手,俗称“八掌子”;三年生的两个杈,每杈五片叶,俗称“二甲子”;四年生的三个杈,俗称“灯台子”;五年生的四个杈,俗称“四品(也称批、匹)叶”;六年生的五个杈,俗称“五品叶”;也有生六个掌状复叶的,俗称“六品叶”。
  喊完以后,把头先用拴有铜钱的红绒绳套在参叶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人参生长在茂密的草丛中,拴上红绳是为了醒目,便于识别。而不是传说的那样,说人参娃娃有遁地的本事,只有用红绳拴住了,它才不会逃跑。
  拴上红线以后,把头要在人参周围的地上画一米见方的框框,四角插上四个人用的索拔棍,称之为“固宝”。其他人点燃蒿草熏蚊虫,以便把头集中精力挖参。
  挖参时一般用鹿角挖掘,挖时要特别小心,不能伤到人参的根须,把参须周围的土抠净后,再用手取出,随后青苔,桦树叶、掺上一些原土,外面用红布将人参包起来,这样就可以得到品相完好的一棵人参。
  采参的过程描述起来很新奇,很刺激,但实际上要采到一棵上好的人参是极不容易的,不仅需要采参人得具有丰富的采参经验,更多的还得靠运气。
  大伯虽说野外生存能力极强,但采参经验较少,运气也不佳,在山里转悠几天了,别说百年参王了,十年以上的人参也没寻得一根。入宝山而空手回,大伯当然有点不甘心,决定深入长白山腹地探索。长白山陂陀千里,山高林密,长白山腹地更是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在密林深处,有数不尽的物华天宝。


  这一天,大伯登上一处峰顶,举眼望去,到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满目是郁郁苍苍的树木,大好美景尽收眼底,大伯不禁陶醉在这无边的美景中,不知不觉天色己晚。大伯赶紧寻找宿营地,峰顶崎岖不平,没有平坦之处,大伯看见悬崖边有一棵大树,也不知生长了多少年,高有上十米,七,八个人方能合抱,树荫遮天敝日,方圆怕有半亩多地。
  大伯找了个离地二,三米高的粗壮树杈,跃上去准备暂做休息。月光如银,洒遍山野,大伯觉得有点不对劲,这么大的树,怎么一只归鸟都没有,四周静悄悄地,一点声响皆无。晚上是各种动物活动的时间,这里太安静了,不符常理。事出反常必有妖物,大伯不敢入睡,跳下树来查看情况。

大伯围着大树转了一圈,闻到一股腥臭味,越靠近悬崖气味越强烈,大伯走到悬崖边,探头一看,粗大的树根下有一道约一米多宽的缝隙通往悬崖下,这缝隙幽暗阴冷,腥臭扑鼻,令人作呕。大伯一时好奇,摸出火柴点了个火把扔进缝隙里。缝隙弯延向下,不知有多深,火把掉在中间熄灭了,冒出浓烟。
  大伯见没什么异常,转身想走,忽闻缝隙里传来“嘶嘶”的怪声,紧接着巨树仿佛震动了一下。大伯回头一看,一个西瓜大小的蛇头从缝隙冒了出来,那蛇似乎被烟火激怒,摇摆着硕大的蛇头,吞吐着细长的信子,很快探知到大伯的位置,然后猛地一窜,张开大口,向大伯咬来。大伯一个翻身躲开致命一击,迅速拨出防身短剑,全神戒备。大伯见那蛇浑身乌黑,约有水桶粗细,身上覆盖着一层坚硬的磷片,刚才往外一窜,只露出半截身子,尾部还在缝隙里,就这半截身体也有七,八米长。大伯暗自吃惊,这巨蛇连头带尾起码十多米,再看这蛇头顶正中有一红色凸包,大伯知道了,这不是普通的蟒蛇,这分明是一条修炼多年,快要成型的幼蛟。怪不得这附近无蛇虫鸟兽踪迹,原来是有凶物在此。
  那幼蛟见一击不中,有些发怒,用蛇头撞击旁边的大树,那根系发达,直径数米的大树被幼蛟撞的根摇枝落,气势十分骇人。那幼蛟巨口一张,露出四根又尖又长的弯曲牙齿,冲大伯猛喷毒液。大伯一闪身,避开毒液,那毒液落在大伯身旁的树叶上,树叶马上枯萎了。大伯心中稍安,这毕竟还是条幼蛟,没有吞云吐雾的本领,大伯本可一走了之,但怕日后这条幼蛟修成气候,趁山洪暴发时出来兴风作浪,危害生灵,决定冒险与之一博。
  这条幼蛟似乎被高人用法术所禁固,或是尾部有东西束缚,只能露出上半身,下半身始终不出来,这也大大影响了它的灵活性。大伯一个箭步上前,手起剑落,砍在幼蛟身上,本以为它会皮开肉绽,没想到砍上去如中败革,未伤得它分毫。那幼蛟狂怒,扭曲身体来咬大伯。大伯顺势一剑刺向它的眼晴,幼蛟头一偏,正好头上红包暴露在大伯剑下。大伯运气于剑,直刺入红包之中。这额上红包正是幼蛟软胁,被大伯一剑刺破,黑汁飞溅,差点溅到大伯身上。幼蛟受此重创,“唰”地缩回缝隙之中,隐约听到它传出阵阵痛苦的嘶吼声。
  大伯准备找些枯草干柴之类将幼蛟薰出来,转念一想,刚才那一剑己伤了幼蛟的元气,它需要修炼很多年才能逐渐复元,以后也会怕人,不敢伤害人类了。于是大伯也没有想对幼蛟赶尽杀绝,飘飘然下山继续寻参去了。

慕云净

弘扬正道广结善缘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山老林路遇幼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