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是守护的一生。
--路茸
路茸,藏族,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护林员,巡护23年。“桃花源巡护员奖”获得者。
撰文
安然
编辑
唐兰
今年57岁的路茸,年成为白马雪山保护区巡护员。做出这个选择,一是因为路茸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猎人,出于藏族的传统理念,路茸希望用行动为父亲“偿还杀戮的罪孽”;二是因为在保护区的工作大规模开展之前,作为当地汉语说得最好、与外界打交道最多的村干部,路茸已经开始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必须在“养山”的基础上,才得以可持续地“靠山吃山”。
路茸每月有15天的固定工作时间要在在大山里穿梭巡护,最让路茸头疼的就是林下的“扣子”。“扣子”是铁丝扣、尼龙绳扣、扣板、扣套之类捕猎装置的统称。当年的巡护区里扣子数量巨大,通过路茸的努力得已拆除了一半之多,无形中拯救了许多野生动物,也扫清了巡护的隐患。然而,拆除扣子终究损害了本地猎人的利益,冲突最严重时,甚至有人当面对路茸进行过人身威胁。
?龙勇诚
路茸所在的那仁村位于云南西北部,是滇金丝猴吾牙普牙种群的栖息地。随着一些环保人士相继到村里来考察,加上喇嘛上师前来宣讲佛法,人们慢慢改变了固有的思维——维护生态、爱护生命、盗猎违法的理念逐渐被村民接纳,乱砍滥伐和猎杀动物的行为也有了改善。这些意识层面的变化也减轻了路茸的压力,终于无需再受到威胁,结束了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
从巡山护林到寻找金丝猴踪迹,按照固定的作息、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去走一段固定的山路,就是路茸长达23年的日常,他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看似无聊却让他倍感荣耀的工作。
滇金丝猴是一种在雪线附近生活的动物,会随着气温升高而迁移到海拔更高的地区。秋冬季节它们一般在多米低海拔处活动,春夏季节迁移到多米的高海拔地区,因此护林员也要随着季节变化“逐猴而居”,改变巡护范围。
路茸有一次跟着猴群活动长达37天。他一路背着行囊翻山越岭,在高原野外宿营。因为野生猴群很难跟人亲近,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很容易跟丢,寻找它们活动的踪迹全靠路茸多年积累的经验。而路茸最著名的“事迹”之一,就是和一名村民一起,成功地把几百只“出逃”到保护区边界外的滇金丝猴驱赶回边界之内。
年近六旬的路茸,现在是村里德高望重的智者,他还时不时会和召集村民开一场大会,探讨村子的发展,也宣传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如今,一旦有人看到猴子的活动踪迹,都会及时报告给路茸。有关猴子的所有事情,路茸都能说清楚。对于来保护区研究滇猴的科学家和机构,路茸也热情地接待、慷慨的分享,辅助了多个科研项目。
在山里走了20多年,滇金丝猴对于路茸来说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说:“和我们人一样,猴子也有自己的家庭,它就像我的村民一样。”
当年路茸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坚守在巡护一线。23年的付出,让他所管辖区域的村民早已放下了猎枪,和自然和谐相处,滇金丝猴来到这里便不愿离开,数量从年的多只增加到现今的多只。而路茸正是这个高山精灵的守护者,如自己的孩子般,路茸深爱着它们,尊重着它们......
*参考文章人民日报《用生命守护大自然》大自然保护协会《优秀滇金丝猴一线保护工作者评选》——READMOR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