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友邦保费低增长外资寿险病了
TUhjnbcbe - 2020/8/13 10:52:00

友邦保费低增长 外资寿险病了?


摘要:  2004年至2010年间,外资寿险公司从19家增加至28家,2005年时外资寿险公司一度在整个市场中保费从不到3%的占比一跃而上至8.8%,但此后几年至今,外资寿险整体市场份额占比年年下滑,到今年4月,已下降至3.69%。  就在整体市场份额下挫的背后,是外资寿险公司单体市场份额的严重边缘化: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月,26家外资寿险公司中,包括中德安联、海康人寿以及太平洋安泰等成立较早的老牌外资公司在内,共有15家公司保费收入的市场


外资寿险(包括独资及合资寿险公司)病了?


2004年至2010年间,外资寿险公司从19家增加至28家,2005年时外资寿险公司一度在整个市场中保费从不到3%的占比一跃而上至8.8%,但此后几年至今,外资寿险整体市场份额占比年年下滑,到今年4月,已下降至3.69%。


就在整体市场份额下挫的背后,是外资寿险公司单体市场份额的严重边缘化: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月,26家外资寿险公司中,包括中德安联、海康人寿以及太平洋安泰等成立较早的老牌外资公司在内,共有15家公司保费收入的市场占比不足千分之一,外资寿险之中规模最大的友邦保险,占比亦不足千分之7。


一个更细节的剖面是,曾经叱咤上海滩、以及直逼老大友邦的太平洋安泰,在经过几年市场的激荡后,代理人从高峰时期的8000多人锐减到2000多人;中德安联则已经连续3年总保费呈现负增长,今年月累计保费位列市场22名。


据保监会最早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月份,友邦占据寿险市场1.26%的份额,位列外资之首,同期保费规模也与太平人寿旗鼓相当。


但从2004年到2010年,太平人寿已经从当年总保费64亿的规模翻到了年保费收入330亿的规模,而友邦保费规模则仅仅从48亿到84亿的增长。而同时,泰康、新华等这些中资公司的年保费总规模相比2004年也都有了4、5倍的增长,民生人寿更有将近7倍的增长。


外资寿险为何跑不快?或许,准确的说,它们不是没有前行,而是中资寿险奔跑的太快。


而外资寿险的跌宕故事,必须从友邦这个“老大哥”说开去。


“吃老本”的友邦


在外资寿险中,友邦仍然是名义上的老大,但一提起来,业内人士都会感慨:“友邦大不如从前了。”


在上海这个外资寿险齐聚的桥头堡市场,就外资公司相对长袖善舞的个险业务而言,似乎暂时没有多少危机的气息。


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月份,友邦沪分、中宏沪分、太平洋安泰沪分,个险业务市场份额在市场排名中分别位列第3、4、7位。


然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同期友邦沪分个险新单保费收入为6,233.64万,而其续期业务却高达近6亿,个险业务新契约与续期之比达1:9.5之巨。而在同期,太平洋安泰该比例为1:7.4,中宏人寿该比例则将近1:6。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同期多数中资公司上海分公司续期与新业务之比不超过两倍:平安为1:2,国寿1:4.8,泰康1:1.05,新华1:1.37。


“这大概可以说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友邦这样的外资公司的底子非常厚,过去的长期期缴业务到现在还一直贡献大量的保费收入,但在另一方面,它的新业务收入相对而言显得增长缓慢,这个趋势一直持续下去,是其长期保费增长的大患。”一家中型寿险公司内部人士评价,“就像一个家底很厚的人,祖上留了很多的资产,但如果你不能在这个基础上更有效地保值增值,未来家产就会一步步缩水。”


友邦真正的重创在2008年金融危机,根据保监会数据统计,友邦2008年保费同比负增长15%,随后的两年里,略微调整,但并未恢复元气,两年总保费同比仅分别增长5%和6%。


友邦也表示,外资公司近年来增速低,根源在两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一些外资保险的母公司出现了财务危机,从而影响了其在全球的战略。


实际上,友邦面临的问题远不止现有机构的保费低增长,由于*策原因,其分支机构也难以扩展,友邦目前只有8个分支机构,其中的4个在广东。而远比友邦起步晚的中资公司如合众人寿,已经从2005年成立至今分支机构不少于26家。


据业内人士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后,友邦寿险市场份额的确下滑的很厉害,内部人员也经历了较多的变动,如果不能稳定下来,短期内扭转的可能性并不大。”


低增长死循环


尽管友邦保费下滑尤其一定的特殊性,但其所折射出的,难以走出保费低增长的死循环却是多数合资寿险共同的困境。


当2000年太平洋安泰还呈现年保费超过200%的增幅时,也许想不到会有今日这般困境。“2001年业务高峰的时候,太平洋安泰(上海)的新单一度甚至都超过了友邦(上海)。”一位曾在太平洋安泰任职的人士表示。


与友邦一样,上海市场个险业务上,太平洋安泰续期保费规模庞大,但新单增幅却远难以匹配,其在2009年全国总保费呈现6%的负增长,而2010年则小幅增长6%。


金盛人寿,则在2009年与2010年两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都超过了40%,但其背景则是2008年保费大规模下滑的低基数。2007年,金盛人寿总保费收入就达到9亿,但2008年保费收入却迅速下滑至5亿左右,2010年重新回归到年保费11亿左右的规模。


不能否认的是,仍有少数合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仍维持较为稳定的增幅:例如,从2005年-2010年,中宏人寿每年的保费都维持在17%-28%的增幅。


然而,这仍然远远赶不上中资寿险公司疾驰的脚步。


“中资寿险增长太快了,不说国寿、平安、太保这三巨头,就拿新华来说,每年保费规模是成上百亿增长的,而中宏2010年保费相比2009年却仅是不到4亿的增长规模,即便是2005年才成立的合众人寿,2010年保费收入相比2009年也突破了20亿以上的增长。”上述人士表示。


不注重保费规模更注重内涵价值,是保险公司面对保费增长低速的普遍回应,多家合资公司表示,寿险公司发展不应该只以保费规模为标准。


友邦相关人士认为:“在2010年的友邦中国保费收入中,来自保障性保险的保费比例与往年相比,上升13%,这凸现友邦中国进一步强化了‘回归保险保障根本’的理念。同时,在新业务价值领域43%的快速增长,则标志着友邦中国并不单纯注重保费的增长,而是更专注于提升保单内涵价值。”


友邦还认为,目前,我国保险业还比较普遍地存在“以保费规模论英雄”、以规模增长代替发展的现象,导致了过度竞争、偿付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弱、诚信状况不佳等问题。


银保落伍


外资寿险的踯躅不前,与其在银保渠道被中资公司的围剿不无关系。


银保渠道是公认的保费贡献大户,中资寿险公司中,除平安之外,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比超过70%的公司比比皆是,然而,恰恰是在这个为中资寿险公司贡献了最大保费来源的渠道上,大多数的外资寿险公司没有太多的还手之力。


“只要渠道好,就算产品差一点也能销售出去,但问题是,外资公司的渠道优势也不明显。”上述人士表示。


而从上海市场今年前4个月表现来看,新华、泰康、国寿占据银保市场的最大份额,该渠道保费收入都超过20亿元;而在同期,友邦上海分公司包括银保在内的中介业务保费规模在市场中排名21位,进账仅3200余万元。


同期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银保市场上三巨头以及泰康、新华这五家公司占据接近70%的份额,而友邦、太平洋安泰、金盛、中意、中德安联、招商信诺等合资寿险公司的银保市场份额都不到1%,有的甚至不到0.1%——中宏人寿从2009年开始启动银保业务,但开展并不顺畅,今年前4个月银保总保费仅有1.97万元。


由于银保保费收入的巨大悬殊,外资公司总保费口径下的市场份额被急剧拉低,个险占比第3的友邦,总保费占比降到第6;个险占比第4和第7的中宏人寿和太平洋安泰,总保费占比分别降至第12位和第17位。


同期,外资寿险上海市场目前银保份额最大的是银行系的保险公司光大永明,其上海分公司今年月银保保费收入为4.5亿,约占4%的市场份额。


去年一年中,交通银行控股交银康联、建行入主太平洋安泰、金盛傍上工行大佬、中荷人寿被北京银行主导,银行系外资寿险一时喷薄而出。


投资卡壳


然而,这种大银行与小保险的联姻方式,也并不为一些人士所看好。


“投资不行,什么都不行!”


上述人士称,外资寿险公司更大的问题,可能还是来自于投资的业绩瓶颈。“不管分红险、万能险,还是投连险,保障部分的费率基本雷同,产品最大的竞争力还是在于投资收益率。”


尽管未有公开而全面的投资收益率数据可供参考,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诸多可以反映投资水平的产品线上,外资公司整体而言相对中资同业,没有太强的竞争力。


尤其是,在最为透明的投连险上,外资寿险公司下辖的账户,鲜有能与中资抗衡的选手。


本刊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一年,34只外资系进取型账户年平均收益率为-1.68%,表现最好的是国泰人寿增长型账户,年收益率为6.71%。


而在同期,15只中资系进取账户则取得平均4.35%的正收益,其中泰康、国寿、太平的三个账户年收益率都超过20%,而合资系进取型账户根本没有类似可以匹敌的账户。


截至2011年5月23日,今年以来34只外资系账户中超过半数累计收益都为负数,平均收益率则为-5.5%;而15只中资系进取型账户中负收益占三分之一,平均收益率为-4.62%。


合资系账户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账户同期收益率仅为0.95%,是中美联泰大都会的动态平衡8020进取型账户,表现最差的是中英人寿的成长型与积极型账户,收益率低于-11%。而在股市低迷之下,国寿精选价值同期却依然取得了超过6%的业绩。


就长期业绩而言,中资寿险公司的投连账户神话多多:一个是泰康进取型账户成立8年目前累计收益率高达1194%,新华人寿进取型账户成立10年余累计收益率也达778%。而合资系中,累计收益率表现最好的是金盛人寿的卓越账户,其自2003年1月1日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收获到的是232.37%的成绩。


万能险结算利率的对比亦是大体类似,5月份友邦万能结算利率为3.8%,远低于参考指标5年期结算利率当下5.25%的水平。其近两年来的平均收益率也仅有3.81%,低于本刊统计的151只万能账户3.91%的平均水平。


而在分红险方面,上述人士称,国寿、泰康两家通常是中资公司中的佼佼者,至于外资公司基本掀不起什么大的波澜。


不过,上述人士透露,外资寿险公司的投资业绩,并不仅仅受制于其本身的投资能力,而是另有难言之隐。“有些外资公司的股东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限制较多,比如只允许其投资存款与国债,基金和股票都不能涉猎,甚至连企业债都不允许购买,你不能指望它在这样的渠道下能获得多高的收益率。”


“现在国债比存款获利还要低,投资收益就不可能有多高。”一家外资公司相关人士承认。


在另一方面,在主流寿险公司都纷纷拥有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时,外资寿险公司中仅有友邦有保险资产管理中心。


据友邦表示,该公司的资产管理中心目前有三十多位员工,保监会对所有投资渠道都以运用投资能力作为监管标准。所以,所有公司,不管中资还是外资,只要达到标准,都可以参与相应的投资渠道。从友邦的角度来看,已参与到所有传统投资渠道。


“目前友邦的资产管理模式与资产管理公司的不同点在与不能受理第三方委托和发行投资产品,所以局限不是很大。”


对于外资公司与中资公司相关产品投资收益率的悬殊,友邦相关人士的解释是:“不同公司采取的投资策略不同;有的比较激进(比如较多地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可能某一时期收益较高,但波动可能也较大;有的采用稳健的投资策略,注重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结算利率波动较小,适合客户长期投资规划。”


友邦还表示:“万能结算利率和分红利率是结合多方面综合考虑。由于每个公司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在投资收益和万能与分红的利率的分配规则也有较大差别。根据保监会对不同投资渠道的投资能力要求,每个公司要看自身的需求来决定参与那些投资渠道。所以,单纯比较利率水平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1
查看完整版本: 友邦保费低增长外资寿险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