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四千五百米处的地下生活的一种柔弱的小毛虫,融化的雪水浸入地面,带来一种可怕的寄生真菌孢子——冬虫夏草菌。
它日复一日的侵蚀毛虫,以毛虫为食,但是真菌很快感到这个宿主体内的局促,它从毛虫头部钻了出来寻找新鲜空气,冬虫夏草就这样诞生了。
相传年前一个牧牛人精疲力尽地回到家后,发现吃过这种奇怪草药的牦牛迅速恢复了体力,从那以后,冬虫夏草就成为了珍贵的贡品。
数百年以来,虫草就被人们视为与人参、鹿茸齐名的名贵滋补中药材,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民间甚至还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谚语,“宁要虫草一把,不要金玉满堂”。
所谓虫草也称冬虫夏草,顾名思义是指冬天为地下之虫,夏天为地上之草。
那么这种奇怪的物种究竟是虫还是草?
事实上它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
清道光年间,齐学裘曾在《见闻续笔》中记述:“有冬虫夏草,冬则虫蠕蠕而动首尾皆具,夏则为草,做紫翠杂色,植物动物合为一气,何生物之奇也”,由此可见,冬虫夏草在冬天是虫子,在夏天是草。
她甚至被赋予了神话色彩,人们往往惊讶于冬虫夏草富含的营养成分和有效元素,以及诸多药用价值与功效,从而被人们尊崇。
如今,在现代科技分子物理学的研究检测下,人们逐渐得知,原来冬虫夏草是一种菌,令人甚感诧异的是,冬虫夏草本是蝙蝠蛾的后代,会躲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逍遥自在,并以各种植物的嫩根为食,在长达三年的时光里不断成长,等到发育成熟之际,也就是十月份前后,他就能破茧而出,挥动翅膀飞舞在广袤的草原上。
然而有一部分幼虫却在土壤中偶遇了唯一的宿敌,这意味着它的命运将完全被改写,它名为“冬虫夏草菌”,属麦角菌科,是蝙蝠蛾幼虫的天敌。
成熟后,它会随风散落在大地,而后随着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在暗不见光的地底下,其天性会指引着它寻找幼虫,不达目的不罢休,它们在未遇见时会像仇人一样分外眼红,在后来的邂逅中,又会如同一对情侣般亲密,它们的血肉之躯会不断交融彼此依附,直到生命合二为一,共同生长。
届时,菌丝会在幼虫的体内肆意的吞噬养分,令幼虫逐渐僵化,此时的菌丝得到了充分的营养,会不断进化,几度寒暑后,在冰雪融化的春天,菌丝会从头部探出地面,长出子座与这个世界联通。
到了五、六月份的时候,这就是冬虫夏草采收的季节,当地的藏民们会匍匐在地,用特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将冬虫夏草从泥土中挖出。
在研究人员看来,冬虫夏草的下面一节的确是虫,也就是蝙蝠蛾的幼虫,人们将其称为“子座”,不同的是,研究人员普遍认为,上一节不是草,而是一种名菌,名为“被毛疱”,将二者合起来后,即“蝙蝠蛾被毛疱”,冬虫夏草则为通俗的叫法,正因冬虫夏草菌侵入了蝙蝠蛾幼虫体内,随后逐步消化蝙蝠蛾幼虫体内的养分,才得以长成一种真菌体——冬虫夏草。
它的生长过程经历了蝙蝠蛾产卵、幼虫发育成长、幼虫受虫草菌感染、虫草菌完全侵染蝙蝠蛾幼虫、虫草菌生长散播菌体疱子,这一复杂的周期步骤,很少有人能知道。
蝙蝠蛾幼虫的生长发育周期为两到四年,在生长过程中,每年春季气温转暖后,幼虫在地表土层活动时受到虫草菌感染之际,菌体就会在幼虫体内侵染,幼虫痛苦难耐后欲破土钻出土层,在抵达土层一到两厘米左右时死去成为僵虫,最后成熟散发疱子,以此生生不息。
值得注意的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幼虫被虫草菌侵染的几率很小,就冬虫夏草而言,冬虫夏草的营养成分是蝙蝠蛾被毛疱菌丝体和代谢产物,关键在于菌种和基因决定着冬虫夏草的营养成分,倘若选用与冬虫夏草基因相同的菌种,再加上一个良好的模拟原产地生态环境的产业化工艺,就能使人工产业化的冬虫夏草,超过天然野生的冬虫夏草,毕竟人类产业化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很久以前,人类就已发现冬虫夏草可以增加动物和人的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这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在调节睡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免疫系统通过改变各种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而相关的细胞因子又会通过机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激素的相互作用参与睡眠调节。
对此,小伙伴们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