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王景区是年4月由哈密王府和哈密王陵合并成立,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占地面积78亩。由于哈密回王在历史上对维护新疆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哈密王景区又是一处宣扬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地。
清代所封各少数民族藩王以朝觐为荣。九世哈密王沙莫胡索特终生朝觐十六次。现谨记第十五次朝觐情况。(第十六是朝觐民国大总统袁世凯)
出发日期由阿西木阿訇占卜选定。出发前,王府所属天山榆树沟、八大石、芨芨台子等地人户(注:王属下领地的家,牧民称人户,有别于奴隶,除地租外需服无偿劳役或贡赋)在由哈密至星星峡一路设立十二个招待站(二百馀公里),准备进京人员食宿。出星星峡离开藩王领地后,则由打前站人员分两拨携带伙夫交替前往联系准备。
因王信奉伊斯兰教,清政府指令各地州县沿途供应清真食料,由王府自行烹饪。住宿处由当地负责外卫、自己负责内卫。此次随行人员官员有六十余人,杂役、护卫、马夫八十余,共一百四十余人。装载贡品的三十多辆马车早于王驾三天出发。
出发日,王府上下悬旗结彩。大门插龙旗,二门插狮旗,三门插王印旗,四门插太阳旗,五门插星月旗,六门插七星旗,八门插石星旗,九门插金星旗,旗系金银线盘绣,灿烂辉煌。出发前一日,王爷将离哈期间的全权交给王府大台吉(官职名,首席管事)代摄,并鸣放礼炮,张贴布告,让全体人户知晓。
天启程当天,沙亲王身穿御赐马褂,一出王爷台即鸣礼炮三响,行至大堂又鸣炮三响。
堂前上轿,每逢门必鸣炮,共三十九响。王府全体官员均在府前恭送。因事前已知照哈密厅和协台衙门及城区居民,送行和看热闹的人布满了街道,人山人海。从回城西门到艾山巴依桥并有军队、衙役排班致敬,奏乐欢送;由老城西门外到花果山由各商店摆设香案供果,焚香恭送;从花果山出城到廖家湾远郊大路旁,则由阿訇率农民、大户沿途祝祷,高呼:“愿安拉保佑我们王爷一路平安!”沙王的轿子四周有由达甫鼓、唢呐组成的乐队伴行。王府海提甫(官职名)买买提尼牙孜身背两个大包,给每个士兵散发银票一两,帖子一张,上写:“谢谢!”每到一处香案,也散给谢帖一张,收去供果一块,以示王爷已接受盛情。
沙王晋京队伍排列,最前是大阿訇“引路”,他身穿排力加(大衣),头缠白纱,肩上斜背红色金丝绒包袱,内装《古兰经》一本。接着是阿訇和宗教法官各一人,并排。其后武装官员二十人,亦分两路,其中一人乘马举伞(红色、黄柄、金顶,四周镶珠宝璎珞,柄端有一弯月形金属插鞘,插在马鞍前)。武官后为三名并肩乘马的护卫,披甲佩刀,护卫着沙王八抬大轿,轿后为四十名枪手卫士。之后为一辆双马皮包马车,车后有匹披着丝质马衣的走马,出城后一般不乘轿,或坐车或骑马。
到达北京后,先向宫廷申奏,然后住在“哈密馆等候召见。
藩王进京朝觐,例贡多土特珍异之物。哈密王这次进贡,贡品即如下:
六叉以上上等鹿茸六十架;
毛毯、丝毯三十四条;
跳兔皮袄两件,狐皮马褂十八件,黑狐皮袄十八件,白狐皮袄十八件,扫雪皮袄两件,猞猁皮袄
二十件,白羔羊皮袄二十件;
库车黑羊羔皮袄二十件,白羊羔皮袄二十件;
驼毛袜子二十双;
熊皮褥子十八条;
走马十八匹;
牛皮精制马笼头二十副,马嚼口二十副,丝编马缰二十根;
小哈萨克佩刀二十把;
羚羊角若干对;
出汗胡库什鸟粪(主治腹痛、经痛)二斤;
蜂蜡十斤,磨刀石五十双,芨芨草绳(用黄绢缎交织)二十根;
石榴一大箱;
特制哈密瓜干、葡萄干、杏干、桃皮干、纸皮胡桃等干果共三千斤。
其他。
贡品来源,全筹集于人户。农民按贫富分别交
白银三十至四十两,牧民按羊只交纳四十分之一(大畜折算,有标准),并限定全要母畜。
贡品如此之多,当然不能取之于一日,往往提前一两年即着手筹备。如跳兔这种小动物,仅产于哈密龙王庙北部的艾曼土拉地方,大仅如鼠一件皮袄需百余张皮,早一年即征集一批女奴,用水浇灌洞穴捕捉,方能凑齐两件皮袄。特制哈密瓜干用的绵瓜,产于哈密五堡地方,每年由青年妇女(限定未生育过的)于秋后晒制,并编扎成饼状。各种兽皮,则由王府额定由天山六区、伊吾六区交纳,一般一区需交黑、白、黄狐皮、扫雪皮、猞猁皮各八至十五张,再征集老弱人户户加工制皮,缝制成皮筒每区每年需交两架鹿茸。收集六十架鹿茸也颇费周折、需几年功夫。所斤以说件件贡品,无不浸透人户的汗和泪。
年底,当时清政府已经是风雨飘零、大厦将倾之际,他还上书要求去北京朝觐,对他这份忠心,行将灭亡的清廷已是无力接受,只好以道路不畅为由来拒绝所请,说俟路通再令进京。
哈密王觐见不再是清朝皇帝,而是“国民大总统”袁世凯,此是后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联系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