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对婴儿*疸的鉴别诊断
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对婴儿*疸的鉴别诊断
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对婴儿*疸的鉴别诊断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8年第5期第0卷 论著摘要
作者:郑向红 宋厂义 雷立新 李恭才
单位:710004 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郑向红、 宋厂义、 雷立新); 小儿外科(李恭才)
自1993年以来, 我们采用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来鉴别婴儿肝炎综合征与先天性胆道闭锁。报道如下:
一、 临床资料
1. 对象: 自1993年以来, 我们对57例高胆红素血症婴儿作了放射性肝胆显像, 资料全者27例, 年龄30~120天, 其中男24例, 女3例。血清总胆红素范围118.00~557.59 μmol/L。手术及病理证实诊断7例, 其中胆道闭锁6例, 婴儿肝炎1例; 其他20例经临床随访证实。
2. 放射性药物及显像仪器: 放射性药物为99m碍标记的IDA衍生物: 99mTC-EHIDA, 99mTC-Mebrofenin。显像仪为Philips gammatomo SPECT, 配以低能高分辨准直器。
3. 检查前准备: 患儿禁食4~6小时, 备静脉输液通道, 提前半小时给予镇静药, 显像前排空膀胱。
4. 显像程序: 患儿仰卧于检查床上, 探头位于腹上, 视野包括全腹部(上自心脏、 下至耻骨联合), 自静脉导管注射显像剂148MBq, 立即动态显像45分钟, 1小时行静态显像, 若肠道出现放射性可停止显像, 若无放射性出现, 需加采2、 4、 6、 8、 24小时延迟像。对24小时肠道内仍无放射性出现者, 给予口服苯巴比妥5 mg*kg-1*d-1, 连服7~10天, 再按上述方法进行第二次肝胆显像。在检查中均加采侧位像。
5. 判断标准: 无论胆囊是否显像, 只要肠道内出现放射性, 即可排除先天性胆道闭锁, 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在1小时内出现放射性为正常显像, 超过1小时为延迟显像; 若24小时肠道内未见放射性, 经苯巴比妥诱导后仍未出现放射性, 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闭锁。
二、 结果
27例*疸患儿中只有1例在30分钟肠道出现放射性, 其余均显像异常。11例在第一次显像时呈延迟显像, 肠道放射性出现时间在2~6小时; 15例经苯巴比妥诱导后第二次显像, 其中8例肠道出现放射性, 另7例除双肾、 膀胱影外, 肝脏放射性滞留, 肠道内始终无放射性出现, 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闭锁。其余20例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 这组患儿肠道放射性的出现多在两肾间、 膀胱上, 并随时间而下移, 同时肝影逐渐变淡。
从本组病例看, 放射性肝胆显像诊断胆道闭锁的敏感性为100%, 特异性为95.24%, 假阳性率为4.76%。
三、 讨论
99mTC-IDA衍生物具有高度的肝胆特异性, 经肝的通过时间短, 检查时间相应缩短, 肾脏排泄量相对少。最常用的是99mTC-EHIDA, 当血清胆红素高于342~513 μmol/L, 最适合用Mebrofenin、 BIDA、 PMT进行显像, 以提高肝内转换, 减少放射性经泌尿道排出量,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7例*疸患儿中, 第一次显像有12例肠道出现放射性,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阳性检出率为44.44%, 苯巴比妥诱导后, 使阳性检出率提高到74.07%, 降低了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假阳性率。
本组病例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假阳性率为4.76%, 其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血清胆红素过高。IDA类化合物的肝细胞摄取系由转运胆红素的同一离子通道完成, 因此, 肝细胞对两者的摄取有竞争性。②肝细胞受损严重, 肝内胆汁瘀积。
每次显像前都应排空膀胱, 使腹部信息量增加, 图像清晰。在整个显像过程中, 应避免小便污染而造成的伪像, 加作侧位像给予鉴别很重要。
(收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