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治元年年到年,清朝封禁长白山长达年。
众所周知,白山黑水的长白山地区,历史上是满族的故乡和发祥地,被视作大清帝国的“龙兴之地”。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关于长白山的神秘事件可谓是数不胜数,长白山位于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
清朝定都北京后,大量的关外*民“从龙入关”,掀起了一轮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据不完全统计,在顺治元年,就大约有近90万人进入了关内,造成了东北“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的境况。
为了巩固满清根据地,改善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万木参天的原始状况,重振当地经济,增加朝廷收入,以应付关内连绵不断的战事。清廷在顺治8年,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允许农民入关开荒种地,采挖资源。由此,又有一大批百姓来到了关外。
但在康熙七年,清廷却颁布命令:“辽东招民永著停止。”这就相当于“封禁”了。由此,也开启了“封禁”包括长白山在内的东北地区多年的历史。
那么,清廷为什么要在这个地区采取如此长时间的“封禁”*策呢?
一、为了保存维护满清的“龙脉”和根据地。
在满清统治者看来,长白山地区是“祖宗肇迹兴亡之所,是满族龙兴之重地”。满族祖先肃慎、挹搂、勿吉人、渤海人等均视长白山为灵山之地,对长白山有着特殊而神秘的尊崇观念。
满族人认为,长白山山脉自西向北发展到龙岗山后,分成了两条山脉。北脉至盛京后,成了福陵所在地天柱山和昭陵所在地隆业山;西脉至兴京门,成了永陵所在地开云山。所以,长白山是和满清的“龙脉”连接在一起的,保护长白山,就是保护满清的“龙脉”。
到了康熙年间,“崇祀长白山更甚,封长白山神,在乌拉小白山建‘望祭殿’,春称两祭,祀同五岳”。年,康熙帝东巡至吉林时,为缅怀满族先祖,率众跪拜长白山,行三拜九叩大礼,举行望祭仪式。
在乾隆当*时,还曾在吉林境内,向长白山遥致祭礼,并留下了《驻跸吉林境望叩长白山》一文,从而将对长白山的尊崇推向巅峰。
于是,清廷将长白山周围的千里林海悉数划为了禁区。
同时,满族人也将包括长白山在内的东北地区视作根据地。
满清入关后,虽然从表面上统一了中原,但此起彼伏的反清浪潮,一直伴随着整个清朝历史。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依然错综复杂。满族在取得了经济文化都远比自己进步许多的汉地统治权后,始终有着一种怀疑猜忌和畏惧的心态。以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故欲保留其发祥之地,勿使汉人侵入。则一旦中原有事,不至蹈元人覆辙。”
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满族为防万一,不得不为自己留条后路,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关于长白山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清朝的努尔哈赤背着父亲的骨灰四处寻找,想找一个好的安身之所,后来到了长白山的时候,努尔哈赤就把父亲的骨灰葬到了长白山。当然了,这只是一个民间的传说,不过长白山一直被清朝的统治者视为神山,长白山作为东北的龙脉自古以来就充满着神秘感。
(乾隆画像)
二、防止被汉人同化。
满族是游牧民族,崇尚“武义本习”的风俗习惯,和中原的农耕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保留这些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满人采取了封禁长白山的*策。宁可将长白山大量的土地闲置,也不愿将这些肥沃的土地交由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汉人耕种。主要目的,是防止被汉人同化。
这种被同化的担忧,在满族统治者中根深蒂固。即便是从小浸淫在汉族文化历史中,受汉文化影响最深,汉学造诣也最高的乾隆皇帝,都曾流露出了他的深深忧虑。他曾不无担心地说:“东三省乃满洲根本地方,诸宜倍守满洲淳朴旧俗,并力挽渐染汉人习气。”
清廷想要把东北当做大后方,一旦首都不保,那么还能撤到东北续命。因为清朝在入关的过程中杀伐比较惨重,所以清朝的皇帝担心有一日清朝被推翻,他们希望保留东北作为最后的退路。
以明朝为例,明朝最初就是自南到北统一天下的,虽然明朝首都是北京,但是明朝依旧不忘建设南京,明末的时候就有大臣建议南迁到南京续命。
但是清朝是满清人,不同于汉人,对清朝来说东北就是自己的大本营,一旦首都北京有危险,那么就能撤回东北,依据山海关阻挡汉人北伐。
为了避免汉人同化东北的满人,所以清朝才下令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封禁长白山。
三、为了保护长白山丰富的资源。
长白山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出产人参、貂皮、鹿茸、珍珠等珍稀资源。它们不仅是满族贵族生活的传统必需品,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清朝统治者为了独占这些资源,才将长白山划为禁区。
《清实录》记载,所有长白山的产参场,“令各揽头举熟悉刨夫,在苏城子、海诺恩屯、呢满口等处寻采,按额上交好参”。
除了人参外,长白山地区的官员每年还必须猎捕活鹿数十只,送内务府,交专人喂养,“供祭祀需用”。甚至包括清朝官员帽子上的珠子,都是大量地从长白山源源不断地送来的。至于珍贵而稀少的长白山貂皮,清廷特别重视,每年都要由驿站官员派出官兵,一路护送到宫里。
(康熙画像)
四、加强国防,抵御外辱。
康熙四年,一伙沙俄匪徒窜入黑龙江上游,盘踞在雅克萨,肆意袭扰边疆百姓,劫掠当地居民财物。年,康熙在第一次东巡时,就曾反复告诫宁古塔将*巴海,“罗刹虽云投诚,尤当防御,操练士马,整备器械,毋堕狡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廷在长白山封禁区内划出了多个围场,专门供八旗兵围猎练武,提高战斗力,抵御外辱。
年,康熙第二次东巡时,亲自到长白山围场中狩猎,以此鼓励八旗士卒重视围猎练武,加强备战。
清廷在对长白山长达多年的封禁过程中,保护了满族的“龙兴之地”,也保护了长白山的生态环境。
不过,封禁长白山这一措施,客观上也极大地阻碍了整个东北的经济发展,削弱了东北地区的*事防卫,造成了清末时期沙俄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整个国家也因此蒙受了重大损失。
不过,至于清朝到底有没有在长白山中藏有其他的秘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不过,不管怎么说,清朝两百年的封禁,也让我们后世的人们看到了长白山的原始面貌!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清朝封禁长白山的举措,是狭隘的,也是失败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中国东北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