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近泰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麋鹿骨骼亚化石 [复制链接]

1#
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中国江苏网讯每一座博物馆,都是当地的文化基因宝库。作为泰州市级别最高的博物馆,泰州博物馆内就珍藏有不少记录地方文化基因的“载体”,其中,被称为镇馆之宝的麋鹿化石标本是最具含金量的一件。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基本完整的雄性麋鹿骨骼亚化石标本,它的出土,也告诉今天的人们:我们脚下所踩踏的土地曾经是一片滨海的水网平原,成群的麋鹿与最早的泰州先人曾在此共同生活过。

麋鹿

麋鹿,因角像鹿角、脸像马脸、蹄像牛蹄、尾像驴尾,所以人们习惯叫它“四不像”。麋鹿曾有5个种群,即双叉种、蓝田种、晋南种、台湾种和达氏种。前4个种群已经消失了,现存的仅剩达氏种。

麋鹿生活在平原沼泽湿地上,以吃植物为生。麋鹿在鹿科动物中体型比较大。公鹿体长有2米、身高1米多、体重约千克,长角。每年冬至前后脱角,随后需70~90天长出新角,刚长出的新角被称为鹿茸。

麋鹿的母鹿体型较小,体重千克左右,不长角,性情温驯,胆小怕人,喜欢群居,擅长奔跑,怀孕期9个半月。

麋鹿的起源和我们人类相近,距今约有万年历史。麋鹿起源于中国长江、黄河中部的平原沼泽地带,后来逐渐分布到中国的东部,直到黄海之滨的沼泽湿地。到多年前,在扬州、泰州一带最为多见。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麋鹿看做是贵族、皇权、吉祥、驱邪的象征。

雄性麋鹿骨骼亚化石标本。

迈入泰州市博物馆一楼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具雄性麋鹿骨骼亚化石标本,偌大的玻璃展柜中,它体大如牛,枝角完整,像是下一秒就将奔跑起来,古老而又生动。

据了解,这具麋鹿骨骼亚化石标本呈土红色,长约厘米,肩宽厘米,鹿角上还有隐隐约约的刀痕,让人无法将目光移开,不禁思考,它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其实,这具麋鹿化石的发现过程也充满曲折。时间退回到年的冬天,沿着市区海陵南路一直向南,在去往天德湖公园方向,有一条不算太宽的河道叫向阳河。某一天,泰州南郊寺巷戚庄附近的一位村民在平地开挖向阳河时,碰到了一个硬邦邦的好似树根状的东西,往下挖,一个带角的鹿头骨架露了出来。不知道这些骨架是什么来历的村民们将它们送到了当时位于北城门的泰州市博物馆。

第二天,博物馆专门负责野外考古工作的刘华来到戚庄工地上。听村民说,附近西谢村挖到的鹿骨头更多,兴奋的刘华赶紧一路小跑,到达西谢村的挖河工地上,果然发现有村民挖出了另外一个带角的鹿头骨,周围还散落着许多类似肋骨的东西。刘华请村民们洗净鹿头,带回了博物馆。

回到馆内,刘华将泰州连续出土两只雄性麋鹿头骨的消息,写信告诉了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工作的泰州人曹克清,约请他方便时回泰州帮忙做个鉴定。

曹克清是一位古生物研究专家,经验丰富,一看到麋鹿头骨连称难得。他追问还有没有再出土其他的麋鹿骨头,刘华于是又找到了当时挖河的村民。但得到的消息却是,村民们早已将其他骨头放进编织袋,随手埋在工地旁的河岸边上了。最终,在向阳河岸边的土坡上,大家刨出了之前埋下的一个编织袋。经清点,连同之前的鹿头骨,共挖出了包括头骨、下颌骨、颈椎骨、肩胛骨、前肢骨、后肢骨、肋骨、胸骨、脊椎骨、尾骨等74块麋鹿骨。

经曹克清分类整理标注,出土的70多块麋鹿骨初步拼成了一具较为完整的麋鹿骨架。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经标注后的化石骨架,又被重新装入编织袋内收藏了起来,这一放就是10年。

距今已有多年

直到年5月,时任县级泰州市副市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的陆镇余在市博物馆检查工作,这个装有麋鹿化石的被摆放在藏品库房里的编织袋才再一次走进大众视野。

几天之后,陆镇余与远在上海的曹克清取得了联系,派人将化石样本送到上海自然博物馆请专家鉴定。没想到,不久之后,从上海自然博物馆传来消息:送去鉴定的麋鹿化石距今已有多年,而且是世界上目前为止唯一的一具基本完整的雄性麋鹿骨架化石,比先前河北发现的那具雌性麋鹿骨架化石又大又完整。

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泰州文物界传开了,为了尽快向公众展示这具麋鹿骨架化石,陆镇余立即请曹克清联系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化石布展技师,约请他们来泰州修复、组装麋鹿骨架化石,并开始着手准备举办全世界首个麋鹿化石展。

修复过程中,当按照解剖图拼接好74块麋鹿化石后,专家发现了一个小问题——麋鹿化石缺个尾巴。最后,专家们建议到菜市场买了一条又大又粗的猪尾巴,放到锅内炖烂后剔出骨头,将其“以假乱真”安装到化石骨架上。

为什么要用猪尾巴来替代?面对许多人的疑惑,专家们解释:鹿科动物的尾巴大多比较短,一般只有10多厘米。但唯独麋鹿的尾巴很长,形状类似驴尾巴,足足有30厘米长,可达到身躯长的1/3。这是与它生活在沼泽湿地上有关。湿地环境的吸血蚊虫比较多,长长的尾巴可以驱赶蚊虫。泰州地区驴又少见,只能退而求其次,以猪尾巴替代。

年5月12日,世界上第一具基本完整的雄性麋鹿骨架化石修复成功。

同年8月11日上午,“海陵麋鹿化石展览”开展,陆镇余在新闻发布会上自豪地宣布:“这具麋鹿化石已经被上海自然博物馆专家修复成形,这为海陵地区的成陆史、人类史、植物史、动物史、气候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同时,泰州市政府还专门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欧美研究麋鹿的专家来泰参观研讨。同时,还拍摄专题片,扩大泰州麋鹿在世界上的影响。

它们是古海陵最早的“主人”

在“海陵麋鹿化石展览”开展的同一年春天,一则“泰州城北要开建热电站”的消息,引起了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们的注意。大家揣摩热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发现麋鹿化石。当年5月,该馆考古人员在地下4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4块麋鹿角的化石和碳化树木,后经碳十四测定为距今±95年。在碳化树木上黏附的土壤的孢粉里,未见稻谷孢粉。

由此推测年前后,泰州境内尚未有人类生存,只有成群的麋鹿活跃在新生的海边沼泽地。与向阳河高沙土地区不同,热电站的土壤属下河地区的黏土。也就是说,数千年前,泰州上河和下河地区都曾有过麋鹿的出没。这群远古的精灵,是第一批光顾古泰州的“神秘客人”。

科研发现,古海陵地区发现的麋鹿化石大多为亚化石,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古海陵人捕捉麋鹿食用后遗留下的;二是野生麋鹿自然死亡留下的。这些遗物一般被埋在距地表4米以下的青灰色或灰褐色的土层中。

每次伴随麋鹿化石出土的还有海螺和牡蛎的化石、开始碳化的树干等。如此多的麋鹿化石的出土,补充了在尚未有文字记载的古海陵当年多麋的历史,与众多文献史料描述的内容完全相符。

据统计,除历史上的诸多记载外,在东到东台,南至泰兴,北到高邮、兴化,西至江都的古泰州范围内,曾多处出土了麋鹿化石。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泰州境内发现麋鹿角化石和亚化石的地方多达近百处,数量名列全国第一。

众多化石的出土,再一次告诉今天的人们: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是一片滨海的水网平原。这里气候宜人、水源充足、草木茂盛,成群的麋鹿与最早的泰州先人在此曾经共同生活过。

(申莉敏金竹竹文/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