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依稀记得浦街的仙草飘香三和兴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哪儿治得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色古香的店堂环境,幽幽传香的中药气味,货真价实的正宗药材,童叟无欺的服务品牌。这个很传统、很内涵的药店,便是百年不倒的苏北名店“三和兴”。这家老字号药店以其特有的历史符号和传统文化背景,成为新浦老大街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说起中药历史,已有几千年。几千年来,中药一直是中国医药和救死扶伤的主流。连云港地区中成药的历史,可上溯到明代洪武十七年(年)的海州官办惠民药局,此后的整个清代海州办起了多家药店,自行制售中成药。民国时期,随着海州地位的下降和新浦商业的发展,以及民办药店的许可,一些药商选择到新浦,开办前店后坊的中成药店。天成、天生福、陶同德、松寿堂、大德生、三和兴等大药号,都以前店后坊、制售一体的形式在新浦开张。各店产品多寡不一,但力求小而全,以显示自己的生产经营实力。现在,在当年众多的中药店中,保留下来的只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老大街上的三和兴药店。四代接力自强不息据河北省邯郸市属武安市政协退休干部孔祥琪讲,他生长在药材世家,其父十三岁到江苏省东海县一家药店吃劳金,这药店便是三和兴药店。那是年,武安大旱,许多人家外出逃生,孔祥琪跟随族叔到东海县投奔父亲,住进了“三和兴”。当时的三和兴药店已颇具规模,四大间临街门面,枣红色的药橱子一字摆开,各种丸散膏丹一应俱全。门市后有个大院,大院两侧是两层楼房,一部分做店员宿舍,一部分为仓库,由木板制成的大箱子装满药材,大小一一致鳞次栉比,有序放在一起。柜上常住人口有四十位上下,伙房有三个人负责做饭一个人专管挑水,中午开饭都在四桌左右。东家姓孔叫孔仲安(庆康),三和兴药店到他手中已经营了四年。由于店中伙计都是同村同宗,均视为近亲。孔祥琪在店里吃住了八年,对这个药店的历史有了大概了解。三和兴药店创始人、创建时间,一般说法是孔仲安建于年。而孔仲安老家研究学者讲,三和兴药店的开拓者为弟兄三个,他们是孔广森、孔广田和孔广禄,以推车卖药为生。他们在武安当地收集一些药材后推车运到祁州卖出,再贩上其他药材向东南方向寻求买主。他们每到一地先向当地百姓询问是否有医生,如有则登门上户推销自己的药材。这样,他们来到了江苏省的东海县(即现在连云港市海州)。起先租用民房存放卖不完的货,后来租了个小门市开起小药铺,才定居下来,留孔广森看铺卖药,广田和广禄依旧往来贩药。开始,药铺没什么店名,等到他们儿子孔昭环、孔昭发、孔昭永时仍干这一行,积累了一些财富,倾其全部财力在新浦大街开了个较大的药店。由于是三个人合办,起名叫三和兴药店。到第三代孔宪彝、孔宪诚、孔宪仁时,三和兴药店在东海县已是一枝独秀,成为当地有名的药店。此时,他们已不再雇人推车,而是派精明懂行的店员去祁州采购,每隔两三个月大车小辆地成千斤进货。祁州是我国最大的药材集散中心,而新浦及海属地区中药店相对较少。既精通产地信息,了解销地情况的孔氏兄弟决定扩大经营,分别在附近县开办了两个中药店,即沭阳县的“三和公”、宿迁县的“三和益”,兄弟三人各管一柜。三柜从业人员共有八十人左右,清一色姓孔。不久,孔宪彝将新浦老大街“三和兴”传给儿子孔庆康(孔仲安)。其时孔庆康已是孔家来新浦经营药材的第四代人。从推车卖药起步,到成为新浦的大财东,“三和兴”其间经过四代人苦心经营,耗费一百多年时间。孔祥琪说,这种求财方法没有偶然性,没有靠运气,没有什么秘诀,是百余年一步一个脚印自强不息的结果。文化理念不败之源当时新浦及海州的药店,多为自筹资金,独立经营。店员人数不等,规模也不同,经营品种多的达八百多种,少的也有二百五十余种。大药号货源多半是从上海、南京、安徽等地购进。药材、饮片价格不固定,随行就市,群众中流传着“黄金有价药无价”之说。药店经营手段各具其法,有的常年聘请坐堂医生,有的零售兼批发,有的开设内、外柜,内柜专营人参、鹿茸等细货;有的聘用料房先生,自制丸散膏丹;还有的开设分店。三和兴药店创建时,孔氏投资约几万银元作为流动资金,以武安、祁州为药材基地,药材品种齐全,达两干多种,常用品种有六百多种。贮量足,质量好,使其很快成为海州、赣榆、休阳、灌云、涟水、响水口、东坎等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药店。新浦老大街传统的中药堂号都比较注重好意头,同时有易记易叫的特点。孔氏将药店起号“三和兴”,寓意为弟兄三和气兴旺,以此讨个吉利,广招客户祈求自己兴隆发财。解放初,三和兴药店曾移至现新浦刊刻工艺社对面被服厂门市部,公私合营时又移至王巷东面、现生庆公茶庄西侧经营。店址虽几经搬迁,但“三和兴”三个楷书大字招牌在大街上却始终醒目。各种形式的字招,是三和兴药店门前不可缺少的装饰。人未进门,老远就能看见门前上方的铁铸飞龙下悬挂的木牌字招,分别以大字书写“关东人参”、“遥罗犀角”、“梅鹿茸片”等珍贵药材名称,以阐明经营范围与药材地道,字里行间突出十分文雅而含蓄的广告情调与色彩。办药店日的自然是赚钱。三和兴与其他商业店铺不同在书写药业楹联时,不是迫逐功利的“财源滚滚来”等俗气之内容,而是善于借助楹联,表达一些含有人情味的经营诀窍。如“但愿世问人无病,不惜架上药生尘”;或自撰“聚蓄百草,平康兆民”、“人期勿药有喜,我自立心不欺”等。解放后,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新的药联不断涌现。大跃进年代三和兴药店曾贴过一幅有新意的药联:“神州到处有亲人,无论生地熟地: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開霍香水香。”联中生、熟二地与銮、木二香均为常用中药,一语双关,耐人寻味。地道药材经久不衰三和兴药店起名讲究,还请了名家书写店名。不仅如此,他们知道经营有方、讲求信誉、货真价实才是发展之本。为提醒员工注意,郑重的在堂内醒目处悬挂“地道药材”的金字匾额,野山参就是野山参,川贝母就是川贝母,亳菊花就是亳菊花,怀山药就是怀山药。比如怀山药,是秋后从怀庆府进货;杭菊花是从杭州采买,治嗓子的特效药六神丸从苏州的雷允上制造厂直接购买。每年自制的蜜丸,是从锦屏山蜂农那里买来的纯蜜。他们信守诺言,绝不以桃代李。对“产非此地,采非其时”的药材坚决不用,认为卖的就是“地道”二字,唯靠这“地道”,才得以经久不衰。在药剂的包装上,三和兴药店也十分讲究,每一味药都是事先单包,包上贴有印好的“三和兴”字样及说明,注明药物的性味、功能、禁忌、剂量、产地。配方时,只要将这些小包集中到一一起,就成为一剂中药,抓取方便,既清洁卫生又利于剂量准确。在服用中,还可以根据病情的发展,随时对某味药进行加减。三和兴药店是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即前边是一百多平方米的门面,后边是多间房子作为加工的作坊。这样,生产出的膏、丹、丸、散都是自己制作,很少从外地购进。在精细的制作过程中,他们信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以及“修合(制药时)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古训。强调严格按药方配料,药物加工时特别注意筛选,如有的药材斩头去尾,只用中段,以期达到药物的最佳药效。在丸药制作时,三和兴药店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药面扑好,再和上蜂蜜,用手搓成药丸,谓之蜜丸;另一种做法叫水丸,即把水均匀地酒在药面上,然后用匾子见,制成如绿豆大小的丸药:还有面糊丸,即别甲丸。此外,有些药还做成锭子形,如治疗小孩积食消火的牛子膏,块块小巧玲珑而可爱。他们自制的成药很多,如饱和丸、霍香正气丸、逍遥丸、安宫牛黄丸、酒治大黄、绿宝散、眼药膏、冰硼散及各种音药等,特别是鹅毛管眼药和锡盒眼膏,专治老人烂眼,一用即好,至今还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回忆。(免责说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