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貂
紫貂体长约40厘米,体重约1千克,尾长12厘米,寿命8-15年左右。属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耳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犬齿较发达,裂齿较小;上臼齿横列,内叶较外叶宽;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体毛柔软,无斑纹。前后足均5指(趾);爪锋利,不可伸缩。
紫貂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在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广泛分布于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
紫貂身长约40厘米,体重约1公斤,尾长12厘米,寿命8~15年左右。它的四肢短健,后肢比前肢稍长,前后肢均具五趾,还具有肉垫,弯曲的利爪有半伸缩性,非常适于爬树。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松。野生的紫貂全身为棕黑色或褐色(家养的紫貂有黑、白、蓝、黄等颜色);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眼睛大而有神,耳壳大且直立,略呈三角形,尾巴粗大而尾毛蓬松,约占体长的30-40%。
紫貂主要生活在海拔-米的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地处北纬41°以北。大兴安岭和部分小兴安岭及阿尔泰山,属于亚寒带针叶林地带,海拔高度在-米之间,山势绵亘蜿蜒,溪流密布如网,河流两岸植被丰富,林木茂盛,气候寒冷,为典型的雪林气候。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属于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海拔高度-米左右,气候因距海洋较近,比较湿润凉爽,植被异常丰富,有较大的乔木红松、白松、杉松等,还有栎、椴、桦、柞、榆和槐等树种,灌木林和其他植被也比较丰富。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种群。
紫貂善于攀树,行动敏捷灵巧,活动于密林深处。筑巢于石缝、树洞及树根下;通常营定居生活,但因食物的丰度和气候变化而常游荡迁移,亦常住简单的临时休息的巢穴。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昼夜均能活动觅食,但以夜间居多。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活动范围在5-10平方公里之内。多在地上捕捉猎物,攀援爬树也很灵活。冬季食物短缺时,就迁移到低山地带,待天气转暖时再返回。
紫貂在地面行动时的步态主要有小步跑和跑跳步两种,行进中总是跑跑停停、边嗅边看,有时昂首向四周张望。捕食和避敌的时候则连跑带跳,一般纵跳可达30厘米左右,也有人认为它可以跳到2米远。它的足迹在深雪中为一个深窝,在略覆薄雪的冰面上可以看到清晰的爪痕。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
紫貂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了雌兽生育儿女时在石堆或树洞中筑窝外,其它季节都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常以石缝、石洞、石塘、树洞等作为临时住处,洞内干净、清洁,还分为仓库、厕所和卧室等,卧室呈小圆形,直径20-25厘米,里面铺垫有草、鸟羽和兽毛等,洞口常有入口与出口之别,活动范围一般在5-10公里左右。
在春季有假发情现象,真正的发情交配期是6至8月间。雌貂妊娠期约-天,受精卵有滞育期,至翌年2-3月间才能着床发育。紫貂每产2-4仔,但1-3仔居多。据饲养观察,3-6岁的母貂产仔率最高,7-10岁的雌貂仍有产仔能力。雄性约3岁半性成熟,雌貂要早些。寿命为16-18年。
貂熊
属于貂熊属,为貂熊属下唯一的一种,有6个亚种。分布于北极边缘及亚北极地区,包括两个亚种;中国仅见于东北大兴安岭(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阿尔泰山区。身形介于貂与熊之间,体长80~厘米,尾长18厘米左右,重达8~25千克,为体型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雄性远大于雌性。毛被棕褐色,体侧向后沿臀周有一淡黄色半环状宽带纹,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
貂熊栖息于寒温带针叶林和冻土草原地带,非繁殖季节通常无固定的巢穴,栖于岩缝或其他动物遗弃的洞穴中。多单独活动,昼伏夜出,食性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也捕食狐狸、野猫等。善长途奔走、游泳和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有“飞熊”之称。性机警凶猛,力气大。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会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有半冬眠的习惯。由于栖息地恶化,食物来源较少,中国大兴安岭地区貂熊仅存约头,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貂熊是现存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貂熊在身体外形上介于貂与熊之间,身体和四肢粗壮像熊,但有一条长尾则象貂。身体不大,体型粗壮,连头带尾长约80~厘米,尾长18厘米左右,体重达8~25千克。毛被棕褐色,体侧向后沿臀周有一淡黄色半环状宽带纹,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由于两肋至后腿根部的毛延长,长度可达12厘米,如同围着一圈长长的“毛裙子”,加上它蓬松的尾毛,在密林中自由跳窜和自高处跳下时烈烈飘动,宛如飞翔,故貂熊又被称为“飞熊”。尾巴粗大,尾毛黑褐色,呈丛穗状下垂。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跖行性,爪长而直,不能伸缩。
毛色随着季节的变换,每年要脱换两次,10月换上的冬毛颜色较深,4—5月换上的夏毛颜色较浅。无论冬毛还是夏毛,都与它所栖息的环境一致,形成较好的保护色。貂熊的毛皮又长又厚,有很强的保温性和耐用性。
随着亚种的不同,一般分布区越靠近北部的体形越大,分布区越靠近南部的体形越小。雄性貂熊要比雌性大许多。
貂熊是典型的栖息于亚寒带、寒温带的针叶林、亚热带丘陵地带竹林和冻土草原地带的动物,活动范围广,从山地冻土区到岩石裸露的山顶,都有它的踪迹,最喜欢的生境是草类一白桦一落叶松林和杨树河岸林,其次为钻天杨—甜杨一河岸林,有时也在草类一杨桦阔叶林和迹地灌丛,以及杜鹃一落叶松林或杜鹃一樟子松林等,冬季一般多在海拔米以下的山腰或山麓林缘中,尤其喜欢在森林中的沼泽地、河谷以及溪流的发源地等处活动,特别喜欢在森林的边缘活动。
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貂熊主要栖息在落叶松林里。据的调查,发现貂熊对山地坡向的选择率占43.5%,调查中曾找到5个洞,4个在阴坡。此外,貂熊较喜在山坡下位的沟塘、溪谷和台地活动,其出现频次为58.7%;而雪被的厚度似乎对貂熊的活动影响不大。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在非繁殖季节无固定的巢穴,栖于岩缝或其他动物遗弃的洞穴中。
貂熊没有固定的迁徙路线和巢穴,不筑巢穴,也不挖洞,常常借住熊、狐狸、獾、旱獭等动物的废弃洞穴,或者以山坡裂缝或石头堆中的空隙为家,甚至栖身于树根、倒木之下或枯树空洞之中,但每个洞通常都有2个出口,便于遇到危险时逃匿。
貂熊生性贪吃,其拉丁学名的原意即为“贪吃”。食物很杂,喜食大型兽的尸肉或盗食猎人的猎物。包括驯鹿、马鹿一类大型食草动物的雌兽和幼仔,还捕捉狐狸、野猫、狍子、麝、小驼鹿、水獭、松鸡、榛鸡、鼠类等大大小小的动物,也吃蘑菇、松籽或各种浆果等植物性食物,尤其是爱吃蜂蜜。
貂熊会采用由树枝上突然飞降下去捕猎的方式,为了捕到猎物,经常躲藏在其他动物经常经过的小路旁,有时干脆藏在树上,当动物走过时,一跃而下,突然袭击,加上它的爪牙锐利,力气也大,猎物很难逃脱。有时,貂熊也会冒险从比它体形大得多的食肉动物,例如狼、熊等的口中夺取食物。
貂熊的婚配制度为“一夫多妻”制,雌兽1年仅发情1次,一般在秋季交配,受精卵发育有滞育现象,直到12月至翌年3月才着床发育,1-4月产仔,每胎产2-5仔。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妊娠期天;一般每胎2~3仔。雌兽的妊娠期为~天不等,但实际胚胎生长期只有2个月左右,其余2-7个多月为受精卵滞育期或游离期。母兽哺乳和抚育期8~10周。秋季幼兽和母兽分开,2或3年后性成熟,寿命16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