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宜逛园》
作者:朱强等
纳入林泉之美的皇家行宫——静宜园和静明园
静宜山居
如果说香山寺这种人工景观代表了巧夺天工的园林和建筑艺术、反映出鲜明的*治取向或宗教信仰,那么静宜园中更具特色的,就是内垣和外垣中多处规模小巧并能够欣赏自然奇观的景点。
清·宫廷画师绘·《静宜园图》之《绚秋林》(左)
/《玉乳泉》(右)(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绚秋林虽然仅是一座单体的亭子,但在此可欣赏“深秋霜老,丹*朱翠”(乾隆十一年《绚林秋》诗序)的银杏、枫树等秋色叶植物,还有叠翠、萝屏等山间巨石。
唳霜皋、驯鹿坡曾用于饲养海鹤、驯鹿这些进贡而来的珍禽异兽。
清·郎世宁绘·《东海驯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蟾蜍峰、森玉笏、朝阳洞等景点都是中国风景名胜区中常见的奇峰、异石或幽洞,这些景名反映出古人丰富的想像力。
霞标蹬、十八盘则突出了山路的曲折和陡峭,仅在山间的高台上修筑了一座开敞的建筑用于短暂休息。
雨香馆的叠落廊
雨香馆、栖月崖及位于最高处的香雾窟、竹炉精舍则是以欣赏雨、月、雾、雪等不同的气候变化为主题,同时还能使游者得到“人以足所至为高,目所际为远,至此可自悟矣”(乾隆十一年(香雾窟)诗序)的精神享受。
此外静宜园也十分注重将“园外”的风景纳入观赏范畴,这是古典造园中“邻借”的手法。例如,向东可眺望玉泉山和京城的青未了位于全园最东侧的园墙旁,其景名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寓意虽然这里不是泰山,但在此可以领略到相似的意境;巧合的是,后来乾隆帝在玉泉山的西面修建了一座祭祀泰山的宫殿。位于外垣最北端的隔云钟并非指钟,而是指在这个小亭之中可聆听园外碧云寺、十方普觉寺(即卧佛寺)、甚至是觉生寺(即大钟寺)等远近寺庙的钟声。具有浓厚的禅意。
“每静夜未阑,晓星欲上,云扃尚掩,霜籁先流,忽断忽续,如应如和,致足警听。”(乾隆十一年《隔云钟》诗序)
值得注意的是,静宜园中景点的选址与引水紧密相关。生活起居离不开水,静宜园建园之前的大量寺庙选址在此,也正是因为水。
静宜园内垣区的南侧和西侧主要靠双清泉、璎珞岩和玉乳泉三处泉眼,为欢喜园、香山寺、知乐濠、虚朗斋等景点供水。而为了解决北侧勤*殿一带缺水的问题,乾隆帝不惜在山地架设人工水渠,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命人在多米以外的碧云寺卓锡泉引水。
韵琴斋
在引水的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泉水创作景观,他们先是将碧云寺一路的泉水通过山下的眼镜湖进行存蓄,再分别通过正凝堂的湖面、昭庙的月牙河流入到勤*殿以北的韵琴斋;泉水在此因为落差发出声响,使这座建筑得到了“韵琴”这个高雅的称号;最后再经过水渠,形成瀑布跌入到勤*殿旁的水池中。这条水系一路穿过了多个景点和不同形态的湖面,本是水利工程,但由于在建造时融入了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因此格外凸显了古人高超的造园技艺。
璎珞岩的掇山瀑布及清音亭
类似的手法也常发生在不远处的香山寺附近,蟾蜍峰下双清泉的泉水依次流经欢喜园、栖云楼、知乐濠,再汇入璎珞岩的泉水,一同穿过山麓的带水屏山后流出静宜园的园墙——这些景点都因为流经的泉水变得灵动而各具特色,外加被乾隆帝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园林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乾隆帝常来静宜园小住几日,据统计他在位期间累计驻跸72次,驻留时间约天。静宜园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和林泉之美,还使它成为皇家两项重要活动的举办地——重阳节登高和“三班九老会”祝寿活动。
清·宫廷画师绘·《二十七老游香山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十一年(年),乾隆帝曾陪伴母亲崇庆皇太后一同参与在静宜园举办的重阳登高节。此时恰逢秋天,园中的秋景又一次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乾隆五十八年(年)他在诗中赞美道:“翠柏丹枫争助景,紫萸*菊弗孤香。”在秋天可欣赏的植物美景可见一斑。乾隆二十六年(年),这个源自唐宋时期的庆典活动在清王朝的皇家园林中再次上演。为了庆贺皇太后的七十大寿,乾隆帝邀请了27名70岁以上的大臣,分成在朝文臣、在朝武臣和退休大臣3班、每班9位,赐予他们游赏静宜园的机会,这是为了表彰他们奉献朝廷的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27位老人的年龄之和竟达到了岁!十年以后的年,适逢皇太后80岁万寿庆典,该活动再次盛大举办,老人们的总年龄也有岁之多。乾隆四十二年(年)皇太后去世后,三班九老会就再没有举办过。
——END——
精彩回顾
茸听┃《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天平茸听┃《古色之美》——皂茸听┃《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书信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