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茶膏的制作和包装 [复制链接]

1#
老茶膏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制作方法。一种是传统流行的大锅熬制茶膏。这种方法由来已久,而且至今流传。一种是冷压法制作的宫廷御用茶膏。据说是乾隆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制作。由御医和宫人完成。当然随着宫内茶膏制作技术的提高,外贡茶膏的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致。型制和外包装的精美方便程度甚至超过了宫内的技术水平。熬制的茶包古法传承。现在仍然可见为锅底形状上面也长满了白霜。为云南土司西藏活佛等专用。要十几斤茶才能熬制出一斤茶膏。极其珍贵,一般人无福享受。清代中晚期也有地方巡抚皇亲国戚等熬制茶膏。他们应该是委托老药店制作。或将名医御医请到家里制作。这类茶膏市面上尚存很多,有人参茶糕,桂花茶膏,茯苓茶膏,犀角茶膏,鹿茸茶膏,沉香茶膏,虎骨膏,鹿鞭高等。现在故宫里还有人参茶膏,桂花茶膏遗存。这类茶膏为单方入?,功效清晰,长久为皇家和民间所接受。前几天见到群里一位藏友的安宫牛*茶膏。配方有牛*、麝香、犀角、珍珠、朱砂、雄*、冰片、牡丹、皮茯苓。药的成分清清楚印在茶膏上。只要稍懂中医药的人就知道作用与疗效,非常好用。冷压法制作的茶膏。从宫廷兴起,在宫中御茶房制作民间不可得。据说要几十斤老茶才能出一斤膏,成本之大成为皇家少数人的特殊享受。宫内制作福寿茶膏,四方窝角,中间一个寿字四方各有一只蝙蝠,人们称之为福寿茶膏。我手里也有早期制作的御用茶膏。*花梨木制小方盒,里面装着薄薄的两小片茶膏。汤色棕红油亮,热水冲下茶汁晕散开来满室生香。膏汤入口滑润细腻,饱满厚重,唇齿留香,舌底鸣泉。那种感觉让人沉醉溜连一品难忘。福寿膏后来被大烟膏借名,实属无奈之事。清末民国间茶膏各种形制包装纷纷登场。现在可见的除四方倭角的福寿茶膏外,还有颗粒形的,有圆形颗粒包装,有扁形和方形颗粒包装,有圆珠形颗粒包装,有长方形一两膏,??半斤重的绵纸包,外面还有*花梨木盒包装。还有一斤重的茶膏。有的有金纸包装,有锡纸包装,还有宣纸包。有的直接放在瓷罐里,木盒里没有内包装。没有内包装,有的放在犀角盒里,玉雕盒里,竹木和紫砂*花梨盒铜盒漆盒等。还有锡纸和金纸包装。茶膏的包装比茶叶包装更加精致,盒子虽小,但精美异常,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小小的盒子拿在手里,已经让人爱不释手了。茶膏喝下去。更是让人回味隽永恋恋不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