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布兰虫语卑微者的信仰力量后续 [复制链接]

1#

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区,在这里可以看见天使与恶魔的盘桓,可以看见人间烟火,也可以看见人间天堂。美术界大佬易远天易教授因其患有的精神抑郁并发症,引起严重的失眠与焦虑。布兰虫草是布兰普渡寺的虫草。是僧侣们一边念经一边采集的,每一根虫草都受过加持。普渡寺的虫草是僧侣们闲时采集,数量不大。每年易教授都不远千里去藏区布兰普渡寺购买虫草,每当犯病时他就会想起高原的风光,耳边不由得会响起普渡寺厚重的钟声。那份与高原再次相遇的期盼,已然成为他生活的支撑。高原广袤荒凉和坦荡的躯体,让老易感觉喧嚣都市里个人的渺小。他病情的好转绝非全是虫草本身,那每年开车来普渡寺寻找虫草的过程也是一剂良药布兰虫草已是老易的信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保健养生的观念日趋增强,健康食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消费趋势.冬虫夏草是我国的一类珍贵药材,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我国中药中的瑰宝,与人参、鹿茸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补品,药用价值相当高。

冬虫夏草在中医学上,以干燥的子实体及虫体一起人药,主要功能是补虚益精气、止咳化痰。主治虚劳、咳嗽痰血、腰痛、遗精等症,也具有明显的滋补作用;传说中还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冬虫夏草人药文献始可见于公元年,汪昂所著的《补图本草备要》,他认为:冬虫夏草味甘性温,具有补虚损、强精气、益肾保肺、止咳化痰等功效,适用于肺结核、咳嗽、咯血、虚喘、盗汗等病人。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送礼的时候送上一盒冬虫夏草,真正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三只虫草》题目初看,马上让人想到的是生态问题。西藏的虫草近年来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价钱越炒越高,但作为一种野生资源,却越挖越少。环境生态问题一开始就摆在读者面前。小说开篇,一位藏族少年桑吉因为学校不能放虫草假,而逃学回家挖虫草,而学校不放虫草假的一个没有言明的理由也是因为生态问题。经济的发展,计一桑吉家和其他一些牧民从游牧生活过上了定居生活,但是退牧还草、保护生态后,一家人的生计问题就来了.没有更多的收人,但又有柴米油盐、孩子上学、向寺院供养、添置新衣、家居等必需的日常花销,只能靠卖虫草赚钱。而当开始要挖虫草时,一方面村民们为了自己村子的利益设立纠察队员把守路口,防止外来人员进人,另一方面虫草山被搜索了几天之后,收获就很少了,这些都说明生态问题在藏区已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但是小说读下去,会发现阿来想表现的并不单单是生态问题,所以很难将其划入单纯的生态小说的行列。

布兰虫草一文中,易教授是今年高考考试命题人,掌控G省全省高考生的命运,属于位高权重名望声誉斐然的大人物.老易背后的老板显然是了解到易教授的职务权威,亦知悉易教授的焦虑抑郁症,需要布兰虫草维持的情况,故提前布局,以咸鱼儿子的前途为筹码派遣老易远赴藏区布兰提前购买了全部普渡寺的虫草,且垄断了明年的虫草.显然是有意通过布兰虫草来请求易教授相应高考便利.这是一种变相的虫草贿赂,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咸鱼和他的妻子,顶住背后的压力屡次搬家躲避,也要坚持自己的信仰,要把买到的虫草送给易教授,展现了卑微者的人性温情.

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一种执着,是一种执念,是人们对一种理念或者约定俗成的世俗观念的坚持。有人说信仰就是让你感觉坚持就是胜利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故事中的咸鱼因为信仰不断努力不断生活,因为信仰丧失生命。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从古至今,这个观念已经跟随我们一辈子。高考就是改变人生,彻底翻身的最重要一仗。大概“信仰”从历史文化的延续中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中华人民的骨子里。吴向东在《布兰虫草》一书中,把人性露骨地暴露在太阳的炙烤之下,我们可以看见人性在“信仰”中的反复挣扎,咸鱼无疑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代表,他是善良的,他也是卑微的,他被生活所压迫。为了所谓“信仰”他摆脱道德的枷锁,偷包,最后也是由“信仰”所摆布,还包,因为“信仰”他丢失了人性,因为“信仰”他赢得了救赎。他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与狼搏斗,为了信仰,他牺牲了自己。

他是可悲的,这个家庭是可悲的,社会的底层人民是可悲的。他们一生庸庸碌碌,他们是缺乏文化熏陶的可怜人,他们是具备能力不相信自己受“旁门左道”蒙骗的可怜人,他们是时代断层的悲剧。他们坚信“信仰”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他们盲目了,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老易也是“信仰”的使徒,他患有抑郁症,却坚信“布兰虫草”可以治愈自己的疾病,这也是他自己的心中执念,是他自己的“信仰”。他们因为“布兰虫草”相识,因为“信仰”苦苦追求,被命运愚弄。“信仰”是人们内心中的标尺,是人们向前奔跑的力量,是人们不断改变现状勇于奋斗的勇气,可以说,“信仰”是创造者,但,它也是毁灭者。因为信仰,老易踏上去西藏的旅途,因为信仰,老易丢失生命。

易教授通过自己的博士生拿到了咸鱼儿子的艺术作品,被其天赋震惊,也深深为作为父母的咸鱼夫妇深感痛心,底层民众为了下一代的前途,不惜牺牲性命.从杨队长口中了解到咸鱼之妻是如何顶住压力,保住珍惜的布兰虫草,宁愿吃尽苦头也不愿主动联系易教授的情况后,终于收那个门拜访老易逝世后的家,他看到咸鱼家佛龛上放着那个绣着红莲花的布口袋,感受到了藏区佛教的神圣光辉.

普渡寺的主持告诉咸鱼和易教授的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冥冥之中为两人结下缘分,布兰虫草无形中成为两人命运的牵挂.信仰当中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社会的人文主义精神是相矛盾的,其中也不免存在着许多落后的文化,这对新时期的社主义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行以及宗教信仰政策的宽松,民间信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复兴的热潮,同时宽松的环境也使一些邪教组织出现在了民众的视野当中。邪教组织通过欺骗手段在精神上蒙蔽人心,在行动上控制民众,一些骗财害命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时下,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也是一个心灵鸡汤、成功学鸡血、神秘主义泛滥的时代。但这些东西往往只是一种廉价的安慰。很多人对鸡汤鸡血的道理和神秘主义的道理都懂,但依然无法过好这一生。原因在于,它们没有能力让我们长任何能力,甚至还会杀伤我们的智商和内心。真正能让我们长能力的,能解决问题的,能让我们的自我成长的,不是鸡汤鸡血和神秘主义,而是可以洞察到真相的方法,是对原理和规律的深入透视。这样的信仰,只有理性才能提供。

生活是我们使向前的推手,故事中的咸鱼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是社会的卑微者。他具有劳动者的美好品质,善良、朴素,他也是人性边缘的试探着,邪恶、欺骗,他是生活的奴隶,迫不及待的想要改变现状,想要咸鱼翻身。

咸鱼是生活的卑微者,但他也是生活的挑战者,“布兰虫草”是生活的希望,是信仰实现的希望,生活的压迫,没有使咸鱼向命运低头,他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虽然努力的方式是错的,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生活的压迫反而促使他具有向前奔跑的力量,让他坚守“信仰”,在为自己救赎时勇斗狼群,保护证件,他很善良也很可悲。

故事的开始总是这样恰逢其时,咸鱼是受社会歧视的阶层,是社会底层的人民,他相信高考是改变命运,“咸鱼”翻身的唯一途径。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在周围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自己向前追寻的方式,当然,也会形成自己的“信仰”。一生去追求,一生去寻找。这种对未知的执着最后转换为他对“信仰”的执念,愿意用生命去交换,用生命当作赌注。

他生活的圈子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对文化的缺失使他不能看清“信仰”的本质,这份悠久的信仰也渐渐的成为他生存的勇气,成为他不断前进取得新突破的力量,成为他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坚持的“信仰”。

“布兰虫草”是他在底层生活翻身的希望,是他生的向往,是他用来改变自身改变家庭命运的关键,卑微者的信仰是可贵的,它能给予身临绝境的人生的希望,是黑暗深处的一束光,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这是他坚持的力量之源。

在故事的开头我们可以看见老易为了凑齐儿子学艺进入重点美院的费用,才跨越道德的底线,才去偷窃老易夫妇的背包,才会引发一系列的事情。在偷窃完老易夫妇的背包我们可以通过老易的内心活动看出他在人性与道德边缘的反复挣扎,最后当他得知老易就是自己要去贿赂的人时,内心的谴责不断升起。

他内心的善良不曾被抹去,内心的人性也还在触发,在最后时刻,他在风雪中与狼群搏斗,保护了证件,却丢失了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尽头,因为信仰,他选择了自我救赎,因为信仰,他没有丢失道德底线,他始终为信仰而战,卑微者并不卑微。

信仰是让人不断坚持向前的动力,但信仰并不是救赎。信仰是一个措辞,是人们向前所追寻达到极致的一个目标,是人们前行的方向,信仰自始至终都是精神上的豢养却不是行动上的救赎,信仰是虚无的,是缥缈的。

在吴向东的《布兰虫草》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信仰”是咸鱼这一整个家庭的希望,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这个思想从他们萌芽时起就一直存在,或者也可以说,信仰深深的埋藏在他们的精神根基下面,无法提出。这个信仰不仅是他们一个家庭改变命运的机会,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这个思想早就已经根深蒂固,数万家庭,数亿家庭都受这个信仰的驱使,可是尽管老易的儿子有很好的艺术天赋,他依旧想走旁门左道,这大概就是社会对这一阶层的某种偏见,也是他们文化上的缺失,是他们自己的不自信。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偏偏因为这个“信仰”,老易走上歧途,走上陌路,收集“布兰虫草”为了贿赂考官,偷取老易夫妇背包盗取钱财只为了满足儿子上学的学费需要,这个信仰不仅没有给他带来救赎,而且带来了这个家庭的噩梦,可见,“信仰”并不是救赎,信仰只是我们向前奔跑的精神武器,是我们踌躇不前时的精神食粮,是利器但不是犯错的借口。

卑微者是卑微的,也是渺小的,他们拥有信仰,拥有目标,却缺失时机和勇气,信仰给予他们勇气,却未曾想迷失了方向,大概这就是他们的悲哀,信仰让我们看见咸鱼在道德边缘的来回徘徊来回试探,咸鱼也曾想翻身,只是不得机会,最后只能失去自己,失去他人。

咸鱼是社会底层的代表人物,他有埋在骨子里的卑微,埋在骨子里的弱小,但他也是善良的,充满父爱,他爱他的妻子,爱他的儿子,爱他的家庭,他是卑微者中的巨人,他是他的家庭的巨人。“信仰”不是救赎,“人性”才是救赎。在知晓背包的主人就是自己要贿赂的人之后,他回归了道德,在风雪中保护背包,希望把他归还给主人,如果说信仰是咸鱼向前大踏步的动力,那么人性就是他取得成功的阶梯,因为他的善良,老易对他会带有愧疚之情,会对他的儿子多加关照,这大概也达成了他的某种诉求。

是有所希望还是有所祈求,在人性的光辉面前。一切都是透明的外衣,卑微者的信仰是他们生活在基层的勇气,是他们渴望翻身的希望之光,但是回归本源,人性才是他们获得救赎的最关键的钥匙

卑微者之所以卑微,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就卑微,而是因为明确了方向,却缺乏实现的动力与时机,他们也有没有力量就像保护的人,他们也渴望改变命运,他们也渴望成为金字塔顶端的人,可是金字塔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拥有,时机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恰当的时候遇见,卑微者也有‘信仰’,只是他们的信仰实现途径比他人艰难,比他人坎坷,而布兰虫语也是给他们一个契机,是他们生的希望,是他们在社会底层翻身的希望,是救命的稻草,是他们的生命力量的来源。

就意象的本质即基本意义来说,它是意中之象、表意之象、创意之象。是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积累了丰富的想象,而又在审美主体的头脑中充满着情感、想象和对感知、表象的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审美形象。而小说家采用象征性意象,目的在于对作品的主题作暗示与烘托,对人物性格作点化与映衬。这种意象,是观念化和情意化了的物象,也可以说是运用符号学中的语码,来唤起读者的联想。布兰虫草这一意象象征着希望与敬畏,也象征着人性的异化与神性的堕落,虫草到百科全书完成了希望的转移。阿来说:“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即便看起来,这个世界还在向着贪婪与罪过滑行,但我还是愿意对人性保持温暖的向往。”在《布兰虫草》中,因虫草而引发了人性异化与罪过,而也有人坚守着内心的善良,使整部小说充满着纯真、诗意与温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