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40天的三伏天终于熬出了头
从7月25日开始
南昌被高温牢牢“锁定”
南昌市最高温度已经连续24天超35℃
打破连续高温日数历史纪录
白天被太阳“炙烤”
晚上同样也被“炙烤”
感觉自己加上点孜然就能“出锅”了
一天24小时温度丝毫没有差别
走在路上
都感觉自己在噗、噗“喷火”
不过
上周,立秋了
这是正式进入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也就意味着
天气将一点点的凉快起来
(虽然南昌现在没有感觉出来)
在这个季节转换的时节
有很多人都开始进补
即民间俗称的“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
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
体重减轻叫“苦夏”
瘦了当然需要“补”
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吃味厚的美食佳肴
当然首选吃肉
“以肉贴膘”
可这样带来的却是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发作
面神经炎
饱餐过后引发急性胃肠炎、鼻出血等疾病
典型病例
“贴秋膘”一医院
李先生向来爱吃烧烤、喝啤酒
在与朋友聚会时聊起了“贴秋膘”的话题
于是决定好好补一补
各种肉串、牛羊排、猪手等油腻美食下肚
再配上冰镇啤酒
大家不知不觉就吃得肚子胀鼓鼓的
饱餐回家后
李先生出现了恶心、腹痛等症状
起初以为只是吃多了,消化了就好
谁知到了下半夜
还出现了腹泻不止的症状
李先医院看急诊
经检查被确诊为急性胃肠炎。
健康提醒:饮食宜清淡,别盲目“贴秋膘”
“每年夏秋交替之际,都是急性胃肠炎的高发季节。”医生解释道,立秋后高温天气缓解,人的脾胃功能逐渐恢复,相比酷暑天气食欲明显增强,容易暴饮暴食,加重肠胃负担。同时,初秋仍然天气闷热,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病菌易乘虚而入,也容易导致肠胃疾病。
“‘贴秋膘’要有度,‘贴’得过猛会给肠胃增加负担。”医生介绍,夏秋交替之际人体消化系统比较脆弱,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年老人、肠胃不好者,可在秋天适当喝点健脾养胃粥或滋阴润肺汤,少量多餐、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烹调方法尽量多用蒸、熬、煮、烩等,忌用煎、炸,避免吃过甜、过酸、过冷、过热及辛辣的食物。要控制总进食量,尽量选择低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降低肥胖、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
那么贴秋膘是否等于多吃肉?
专家认为
贴秋膘进补不等于只增加肉类、脂肪等的摄入
而要结合自身营养状况
吃得健康
中医认为秋天比较燥
肥腻的肉类、油炸食品不宜多吃
防止上火和消化不良
秋天更建议平补
可选择百合、山药、红枣、莲子等
具有健脾、养胃、润燥等特点的食物
此外
立秋后天气转凉
不再适合吃太多西瓜这类寒凉的水果
以免对胃肠产生刺激
贴秋膘因人而异
秋季进补不要过多地食用温热食物或者药物
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
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所以
秋季进补要因人而异
对于一般身体状况的人
建议有选择地进补
有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妇女白带过多、老人身体虚弱、消瘦、食欲不好等身体状况的人,建议常吃银耳。因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肝糖,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益气、健脑等功效,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补品。
有肺阴虚所致的潮热、盗汗、干咳少痰、咳血等症状者,建议吃点燕窝,可养阴润燥,益气补中。
阴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皮肤干燥及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发早白、腰膝酸软者,建议多吃芝麻。
虚劳、消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消瘦、咽干颧赤、咳嗽不止以及妇科诸症者,可多食乌鸡进补。
津液不足诸症,脾胃阴亏或气虚所致的胃脘疼痛者,应多食蜂蜜。
日常蔬菜,以莲藕和菠菜为最。
日常水果,以梨子最佳。
天气渐凉
进补需谨慎
小伙伴们一定不要看见什么补什么
千万不要盲目进补
不然适得其反
来源:长沙晚报、央广网综合
见习编辑:杜羚/责编: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