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圣诞节到了,你的圣诞袜里,
是否已经装满了圣诞老人的礼物呢?
在你进入甜甜的梦乡时,
圣诞老人坐着驯鹿拉的雪橇,
从他的故乡来到了你的身边……
那么,圣诞老人的坐骑为何是
驯鹿而不是其他的动物呢?
可爱的驯鹿
这要从圣诞老人的家乡说起了,住在芬兰的圣诞老人,驯鹿是他家乡特有的动物。驯鹿又名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在中国,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驯鹿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自古与人类维持着微妙的依赖关系,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人工养殖需要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
鄂温克驯鹿习俗的产生
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大兴安岭地区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
逐石蕊而居
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
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
鄂温克猎民照顾驯鹿很粗放,过着“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迁居,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激流河、阿穆尔河、呼玛河、阿巴河一带。
“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鄂温克族现存人口仅3万左右,是被我国政府唯一特许在山林中狩猎,合法的过着半定居半游猎生活的一群人。又因为这些猎民世世代代穿行在大兴安岭的林海,以驯鹿代步,靠饲养驯鹿为生,所以是中国惟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被称为“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他们又被称做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敖鲁古雅温克语意为杨树和桦树林茂密的地方,代表了他们生活的地方。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鄂温克人与驯鹿之间,有一种默契约定。他们平时任由驯鹿在山中游逛觅食,驯鹿几乎处于野生状态。他们使用猎枪捕猎罕达犴、傻孢子、野鸡、野猪、灰鼠等作为食物以及制作衣物,也使用猎枪驱赶熊瞎子以保护驯鹿、保护自己。
鄂温克人找到鹿群以后会为它们驱虫、治病、喂盐、挤鹿奶、喂养小驯鹿等。甚至秋季驯鹿发情,为了避免驯鹿间发生残酷斗争,人们会暗中把驯鹿分队,让大家都有对象,从而避免伤亡。就这样,遵循着自然规律加以适当的人工干预,从而驯养出更强壮的驯鹿群体。
无论雌雄,驯鹿都会长出巨大的角。近距离观看,粗壮挺拔且带有分叉的鹿角仿佛长在驯鹿头上的大树。而驯鹿庞大的身躯和沉静的性情,又让它们充满神性,不由得让人对这森林里的精灵肃然起敬。
如今,鄂温克人的一部分驯鹿点面向游客开放。将鄂温克族人的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驯鹿一起变成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对鄂温克族好奇的游客。现在,鄂温克人也在为游客们兜售自己手工做的饰品、鹿茸和鹿皮等产品。
神秘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文化便在这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几百年来,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始终安静的潜藏在大兴安岭内,任岁月流过它的山门,它依旧谨守着自己的古朴。旅游似乎让鄂温克在保持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和进入现代社会之间找到了一些平衡,鄂温克人内部也有了不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