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无论中药、西药治病,所用之药均是一把双刃刀,用之巧妙,功效倍增;用之不当,反而添病;就如清代名医郑钦安所说“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是至宝;病之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
人参与大黄,病之当服是至宝
中药治肾中,同样如此,清热解毒药和清利湿热药合理应用,会功效倍增,还能规避负面影响;那么这两类药如何巧用才能夺取“致胜点”呢?一般来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清热解毒药和清利湿热药的交替应用,是“致胜点”之第一关卡;许多中医专家认为,肾脏病存在者“肾虚”为主和“湿热蕴结”为主交替出现的情况;治疗原则即为补肾为主或清利湿热为主,交替进行;清利湿热药(消炎利水、活血、调节免疫力)抑制肾损伤、清除体内过多水分、冲洗尿路防治感染、抑制大肠杆菌的鞭毛依附在尿路上,常见的清热解毒药要有金银花、
金银花,经典清热解毒药
蒲公英、紫花地丁;清利湿热药有瞿麦、白茅根、石苇,治肾清利湿热中成药有黄葵胶囊、宁泌泰胶囊、清浊祛毒丸;在中医治肾中,清利湿热药不可不用,也不可长期应用;中医有“淋不可久”之说,久用会导致尿路冲刷性粘膜损伤、失水、电解质紊乱,还可以在伴尿感者使尿路粘膜损伤处不易愈合,出现小腹灼热不适等情况;因此。清利湿热药(消炎利水)用之恰当极为重要,在以补肾为主治疗时,抑制肾脏病损伤之举措仍不可废,需以清热解毒药(消炎、活血、调节免疫力)配伍之,可化解补肾时滋腻之药“反助病邪”之负面影响;试想,补肾之目的是修复损伤,而损伤所致红肿不除,就如皮肤有伤口红肿,极难缝合的道理一样,消除了红肿,伤口紧张度减低,就容易修复、恢复的多了;这两类药的交替应用,就构成了第一“致胜点”;
二、恰当的清热解毒药和清利湿热药的应用周期和总疗程,是夺取“致胜点”的关键一环;恰当地交替换用、应用的总疗程足够,也是“致胜”关键;我们知道,肾损害时中医“湿热蕴结”,实际上是肾损害使尿中蛋白增多、细菌容易繁殖、免疫功能下降的基础上,发生的尿路感染居多;同时的抗生素治疗需要10_14天才能把尿路粘膜下的细菌杀死;因此,交替运用周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初次治疗七天观察奏效后,每两周或半月换一次治疗组合,多可获得满意疗效;而三周换方的病人,常有病情加重情况发生,这些可能与久淋所致失水、电解质紊乱、被不停冲刷未能修复的尿路粘膜损伤处暴露于尿液细菌中有关,这种久淋之举伤了“正气”(机体免疫力下降、局部损伤处免疫抵抗力下降),因此不可取。治疗的总疗程,要根据病情用药3_6个月以上或更长时间,大多数才会产生较好疗效,才会维持疗效较长时间;这是因为肾损害是牵扯全身“免疫”紊乱的病变,因而其治疗注定要漫长些;停药不宜以血、尿无异常为标准,要以在完成足够疗程后,无检查异常、无体内任何不适症状和异常体征、无任何证候作为标准;哪怕任何一点达不到,停止治疗也是不可取的;
三、君、臣、佐、使药的有机调治是终极“致胜点”,在“温热蕴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为主,表现咽红、舌红、舌苔黄腻、下肢水肿、血白细胞增高,尿细菌数、尿白细胞数、尿鳞状上皮细胞数、尿非磷状上皮细胞数增高,尿亚硝酸盐阳性,这时应用清利湿热药为主药、君药,在以肾虚为主,表现为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水肿为主的情况时,用清热解毒药配伍补益肝肾君药及活血化瘀药(改善肾供血、抗菌、调节免疫力)、补中益气药(改善代谢、调节免疫力),会使疗效倍增;这种联合治疗,同样需要每两周或半月换方一次,是清热解毒药和清利湿热药获取最佳疗效的终极“致胜点”。需注意的是,肾脏病变存在着多靶点、多环节的错综复杂情况,要把治肾的各项措施都落实到位才能成功;万不能有一丝疏忽,治肾病就如提一桶水一般,稍一不慎,桶倒了水就全都撒完了,治疗的效果,那是毫无疑义的就会加重。因此,所有治疗及各项饮食等的细节调整,都要纳入专业医生的掌控中,才能争取最好疗效。把自己的生活质量尽量保持在高水平上,这才是治肾的宗旨所在。